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并提出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农业农村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涵盖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绿色生态发展及人才培养等内容,为海南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一、新质生产力概述 新质生产力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组织革新和管理改进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具备较大优势和突破性的生产力
我国农村长期受限于城乡二元结构,面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管理效率不高的困境,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模式优化提供政策支持与创新机遇。优化经济管理模式既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又对破解农村发展瓶颈、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长岭镇作为典型的乡村地区,反映了我国多数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
乡村振兴战略宛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新时代我国 “三农” 问题前行的道路,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总纲与有力抓手,其终极追求聚焦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蜕变。在这波澜壮阔的战略蓝图里,农业经济的社会化转型及升级进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宛如一座大厦的坚实基石。农业社会化服务恰似一座坚固且灵动的桥梁,紧密连接着分散的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康庄大道,又似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各类碎片化的资源巧妙整合、高效凝
数字农业是通过对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了解数字农业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当前数字农业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路径,以推动数字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数字农业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
农业是国家经济不可动摇的根基,其现代化发展进程与乡村人才振兴息息相关。当今时代,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使农业经济面临较大的挑战和机遇。乡村人才凭借创新思维、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对此,相关部门以乡村人才振兴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切入点,探究了乡村人才培育机制,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乡村人才振兴对农业经济发展
生姜种植规模大,产量高。然而,生姜极易受病虫害的侵袭,致使产量下降。鉴于此,农业技术人员有必要深入探究现有生姜种植技术,针对各类病虫害,运用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与技术手段,摸索出更为高效、合理的防治方法。同时,对当前生姜种植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以此有效推动地方生姜产业发展,提升综合农业经济效益。 一、生姜种植技术 (一)土壤选择 生姜适合种植在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土壤或壤土中。它既
澄城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黄桃种植,相关工作人员对黄桃栽培的技术要点与管理要求进行了概括总结,指出只有通过提品质、拓规模、树品牌、延链条、重融合、促销售与聚人才,才能推动黄桃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以“产业旺”促“乡村兴”。 一、陕西省澄城县发展黄桃种植的优势 陕西渭南澄城县位于渭北高原东北部,地处北纬34°55′45″~35°27′05″,东经109°04′30″~110°05′50″,独具优势
小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作物,不仅营养价值高,并且有益健康。近年,随着小麦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而在产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人们对小麦作物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小麦种植户在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的前提下,针对小麦黑穗病、白粉病、锈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也需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一、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食品需求的日益提升,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化变得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剖析了农业种植技术优化的必要性,探讨了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机械化农业技术这几种主要的技术类型,并详细阐述了技术优化在作物产量、品质、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借助土壤管理、精准农业、种子选择与育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优化,能够显著提升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有力推动农业的可持续
彬州梨是陕西省著名特产,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深受消费者喜爱。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对梨树种植的繁育条件、技术要求与管理要点进行了概括,强调搞好梨树种植,促进彬州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尽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推动彬州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彬州梨种植优势 彬州市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地处黄土高原塬梁沟壑区。境内川原相间、气温适宜、土质肥沃、灌溉资源丰富,光照强且温差
羊肚菌又名羊肚蘑、羊肝菜,因其菌盖表面为蜂窝状,外形似羊肚而得名,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羊肚菌外形独特、口感柔嫩、香气浓郁,有“素中之荤”的美称。羊肚菌富含多糖、多酚、黄酮类物质、多种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食药兼用的美味和保健食品,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近年,在河南省进行大面积推广栽培种植羊肚菌,促进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结合生产实践,相关工作人员从羊肚菌现代设施建
大花序桉因其生长快速和木材优质等特性,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经济林木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长,如何提高大花序桉的栽培效率成为林业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在引进大花序桉的过程中,面临气候、土壤及病虫害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大花序桉高效栽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花序桉的基本特点 大花序桉属于常绿高大乔木,是桃金娘科桉属树种,成年树木高达40 m,大花序
I-107杨是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主要栽植的经济树种,也是营造工业原料林和防护林的首选杨树品种之一。在防护林的经营生产过程中,多数林农普遍持有这种观点:相同面积的林木,株数越多,生长量就越大,林木蓄积量也越多,经济效益自然也就越大。那么,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不同密度的 I-107 杨,其生长量以及采伐后的效益究竟会相差多少呢?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设置了两种不同的 I-107 杨栽植密度,在立地条件相
白皮松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松属绿乔木,也被称为虎皮松或白鹤松。白皮松通常生长在酸性土壤的石山上,而在海拔500~1200 m的地区,钙质丰富、土层深厚的土壤更有利于其生长。这类树木适应性极强,在-30 ℃的低温环境及40 ℃的高温环境中均能自然生长。然而,白皮松不耐水湿,若将其移栽至排水不良的洼地,极有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致使其死亡。相比其他树种,白皮松的抗污染能力更强,能够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
近年,榆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并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2023年,榆林市完成造林8.79万hm2,义务植树1000万株;2024年,计划造林10.2万hm2,义务植树1000万株。在造林绿化过程中,乡土树种由于具有抗性和适应性强、成本低、资源丰富、绿化效果突出等特点,成为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十三五”以来,榆阳区坚持统筹全域生态建设,坚持点、线、面、带、片相结合,统筹山
在人类文明的起源中,森林就一直存在,它是生命的资源、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天然氧气的制造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建设绿色的生态文明放在未来发展的重要位置,其中,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我国天然林在森林中占比64%,森林蓄积的83%均来自天然林,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是打造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自20世纪以来,四川省旱涝灾害频发,加之长期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背景下,对林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为促进林业发展,提高林业生产质量,我国不断加大在林业相关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力度。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还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对林业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尽管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林业生产水平仍需
枣树改接是指通过嫁接技术,将优良品种的接穗嫁接到原有树体上,以快速实现品种改良和树体更新的一种栽培技术。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原有树体的根系和主干资源,大幅缩短新植树木的生长周期,显著提升产量和品质。相较于重新栽植幼苗等传统的更新改良方式,枣树改接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见效快等显著优势。在北方冷凉地区的设施栽培条件下,枣树改接技术与冷棚栽培技术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树体低温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突破设施
目前,我国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并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林业发展。通过开展林业种植工程,能够减少温室效应,降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在净化空气的基础上促进生态圈平衡发展。因此,为了保障林业工程的稳定发展,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幼林抚育技术,提高幼林成活率。 一、林业种植工程中的幼林抚育技术概述 (一)林业种植的意义 林业种植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
甜椒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其产量和品质不仅容易受品种选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还与营养管理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磷、钾、硼、钙的供应能够促进甜椒花芽分化,提前花芽分化时间,增加花芽数量并改善花芽质量。基于此,农业技术人员探索各元素在花芽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以更深入地了解甜椒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为后续甜椒科学施肥和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支撑,推动甜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用水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作为农
在当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农田水利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支撑环节,其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关乎粮食产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的灌溉技术不断涌现,如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精准灌溉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等,为农业灌溉带来新契机。然而,当前农村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管理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户认知观念滞后、资金匮乏及用水管理混乱等。为此,相关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和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愈发彰显出紧迫性与重要性。我国农业用水在水资源消耗中占比较大,然而传统灌溉方式较为粗放,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扩张与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提升灌溉效率、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任务迫在眉睫。基于此,相关部门从小型农田水利常见节水灌溉技术的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利灌溉是至关重要的举措之一,它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农业人员要选择合适的灌溉技术,以确保满足生产要求。在此基础上,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环保理念,积极采纳节水技术,完善节水措施,在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效率的同时维护其综合效益。 一、农田水利灌溉要求 根据当前农田水利灌溉任务的执行情况,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要求。 (一)高效性要求 农田水利的灌溉需求相对较大。
捕食螨是西花蓟马的捕食性天敌,可以有效控制西花蓟马为害作物。相关工作人员总结了巴氏新小绥螨、胡瓜钝绥螨、斯氏钝绥螨3种常见捕食螨在西花蓟马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供种植户参考。 一、概述 西花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花蓟马属,在目前已知的蓟马种群中,约占1/3。西花蓟马原属于北美洲,随着全球贸易往来日益频繁,2003 年首次于北京温室被发现入侵迹象,此后迅速扩散传播。该害虫以植食性为主,寄主植物有
土壤封闭是防控稻田杂草最为有效和最为经济的手段。本研究主要对41%氟噻草胺在机插稻田中的土壤封闭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结果表明:41%氟噻草胺150 mL·hm-2处理和41%氟噻草胺150 mL·hm-2+10%苄嘧磺隆450 g·hm-2处理对水稻分蘖性的负面影响较常规药剂丁草胺小;41%氟噻草胺150 mL·hm-2处理和41%氟噻草胺150 mL·hm-2+10%苄嘧磺隆450 g·hm-2
除草剂的科学使用对于田间除草及水稻种植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技术人员对几种不同除草剂对直播田稗草的田间防效试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5种除草剂处理对水稻直播田中稗草的防效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表明,17%氰氟·二氯喹+有机硅、70%敌稗·丁草胺+36%异恶草松+25%氰氟草酯、10%恶唑酰草胺+20%氰氟草酯处理对稗草防效显著,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100%,但对水稻叶片有短暂伤害,且影响水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自动化以及专业化水平,其现代化生产体系的建立依托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机械,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情况,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及农业
“双碳” 目标的提出,为农业绿色发展赋予了新内容、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在 “双碳” 目标背景下,河南省推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还能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河南省在推进农业生产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土地细碎化经营与资源高效利用之间的矛盾、生产者技术应用困难与技术革新的矛盾,以及农产品市场建设不足与转型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基于此,河南省需要探索实践路径,可
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便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宝贵财富,凝聚着劳动人民世代积累的智慧结晶。从立春到大寒,每个节气都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紧密相联,为农时安排和田间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事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漯河市源汇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深入分析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内在关联,系统梳理了当前田间管理措施中存在的布局衔接不紧密、栽培管理不协
随着农业生产和化学农药的不断发展,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球农产品卫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农药残留的检测与监管,对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保障消费者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药种类的增多和施用量的上升,农药残留问题的监管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近年,学者们针对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监测路径及其在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李文学强调了加大监管力度在筑牢蔬菜农药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