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郭元,曾先后在四川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接受专业作曲教育,并获作曲博士学位。作为一位具有丰富学术背景和跨文化经历的作曲家,郭元可以说是中国60后作曲家中,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之一。从最初对频谱音乐的兴趣,到逐步内化并探索这一西方现代音乐语言,郭元通过个人艺术实践,力图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全球视野的音乐风格。其创作领域广泛,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
无伴奏小提琴随想曲《魔王》Op.26创作于1840年初,是摩拉维亚犹太小提琴家、作曲家海恩里希·威尔海姆·恩斯特(Heinrich Wilhelm Ernst, 1812—1865)的代表作,其故事文本取材于歌德的叙事诗《魔王》,音乐材料改编自舒伯特所谱的同名艺术歌曲。恩斯特秉持着忠实原作的理念,通过旋律的移植与技法的设立,以小提琴音乐诠释了艺术歌曲,即为音乐的同质性语言阐释[1]的实例。 一、
萧友梅作为中国近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除音乐教育与创作之外,萧友梅先生还十分关注民众的音乐生活,他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组织管弦乐队、举办音乐会等。但目前鲜少有研究者对萧友梅的社会音乐实践及社会评价进行研究。本文在对报刊史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萧友梅本人的救国实践及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一、组织管理学生音乐事业 北京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当时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探求救国之路,创办了众多
近代的无锡,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米码头、布码头逐渐形成,戏码头、书码头也逐渐兴盛起来。戏馆、书场常常设在桥堍、水墩上以便市民们看戏、听书。二十世纪初,随着沪宁铁路的开通,无锡人到上海观光游览、观看各类演出(特别是京剧)越发方便了。自车站通往无锡城区的道路逐步形成闹市,过往的旅客增多,新兴的马路两侧开设了多家旅馆、客栈以及饭店,供市民和旅客娱乐的演出场所也越来越多。二三十年代,书场、戏院、游乐场、
凉山彝族哭嫁歌作为兼具文化象征性与现实濒危性的音乐现象,其保护传承需突破传统的“记录—保存”,转向“参与—赋能”模式。“按照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念,其目的是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成果用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这里所强调的重点在于‘当代’意识,即怎样创造出传统音乐的现实应用价值。” 一、凉山彝族哭嫁歌的文化语境与艺术特点 1. 文化语境 彝族曾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时期后过渡到以父
2024年11月18日,以“上海·世界·当代·未来”为宗旨的2024上海当代音乐节如期开幕。当晚,在上音歌剧院歌剧厅,著名指挥家张国勇领衔苏州交响乐团,与艾丽丝·迪·皮亚扎(Alice Di Piazza)、黄蒙拉、王丹迪三位优秀的独奏家共同呈现了六首来自国内外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为乐队而作的叶国辉《中国序曲》、秦文琛《五月的圣途》和特里斯坦·米哈伊(Tristan Murail)《分水岭》(Le
扬琴作为一件历史悠久、音色优美的民族乐器,在当代音乐舞台上不断展现出新的活力。由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联合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主办的“双竹飞舞传竹韵 钱潮盛京奏华章——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与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扬琴专业交流会”于2024年12月13日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本场扬琴专业交流音乐会,汇聚了众多优秀曲目,演绎出风格各异的现代扬琴音乐作品,既有展现传统音韵的曲目,又有融合现代音
一、创作背景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中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十分坎坷,这段经历对他的音乐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能体现出的是他的音乐风格,历史将他的风格划分为早期(1701—1803)、中期(1803—1817)、晚期(1817—1827),早期的音乐风格接近于莫扎特的优美与灵动,是充满朝气的。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是继贝多芬之后,又一位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于一身的重要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他因“艺术歌曲之王”的称号而广为人知,但其钢琴创作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C大调钢琴幻想曲》(D.760),又名《流浪者幻想曲》,是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不仅体现舒伯特浪漫主义风格中典型的幻想与抒情特质,更在结构上借鉴了古典主义的奏鸣曲式布局
一、创作背景 1891年,美国艺术赞助人珍妮特·迈耶·瑟伯(Jeannette Meyer-Thurber)提供了15000美元的诱人年薪,为她在纽约市创立的国家音乐学院寻找院长。匈帝国布拉格音乐学院(现捷克共和国)的音乐教授德沃夏克获得了这个机会,并于1892年移居美国。新大陆的一切给了德沃夏克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发,但陌生的环境很快令他感到不舒服,思乡之情压倒了一切。三年后,他终止了合同,返回
2024年11月13日至18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在浙江音乐学院成功举办。研修班围绕“推广与培养”主旨,全力发掘并培育青年民乐精英,搭建广阔平台,整合多元资源,促进其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项目经由严格遴选,从“国韵杯”“华乐杯”及“民族管弦乐新作品征集”等重量级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中,进一步筛选精英。笔者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青年
2024年12月30日晚间8点整,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音乐学院与艺术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金钟和鸣——2025羊角钮钟主题新年音乐会” 于辞旧迎新之夜隆重奏响。此次音乐会是在青年作曲家覃锋达副教授的创意引领与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中青年作曲家齐聚南宁,他们共同为历史悠久的羊角钮钟创作15部音乐作品。这场演出也使这件静置于广西艺术学院音博馆展厅的古老乐器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也是羊角钮钟第一次以此
曲笛,作为昆曲不可或缺的首席伴奏乐器,始终与其相伴相依,铸就了昆曲这一融合古典艺术精髓的东方瑰宝。诸位学者在昆曲曲笛的常用腔格与演奏技巧、曲笛气息与声音控制、曲笛的历史发展源流以及在昆曲中的应用与变革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笔者长期从事昆曲曲笛演奏的实践积累,在深入研读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敏锐察觉到,气息为根基,如书画之笔力,以丹田之气铸就音色醇厚、乐句绵长,奠定昆曲“一字数息”的韵律特
木兰溪是福建主要河流“五江一溪”之一,是莆田最大的一条区域性独流入海河流,发源于福建中部的戴云山脉。它从茫茫群山中发端,一路蜿蜓迂回,流经木兰山下,贯穿莆田全境,独流入海,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母亲河”。木兰溪用了26年时间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生态之河”的华丽转身,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竹笛与钢
肖邦是圆舞曲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从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圆舞曲的局限,赋予其更高的艺术性和独立性,其作品中不仅保留了舞蹈音乐的活力,还融入了抒情性、戏剧性。自此,圆舞曲不再是单纯的舞蹈伴奏音乐,而是具有复杂结构和丰富表现力的钢琴独奏作品,《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Op.18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的研究,对这首作品的演奏者、学习者提供一定帮助。 一、肖邦《降E大调辉煌
聂耳的劳动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际,与反法西斯斗争有着内在联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要历史节点,回顾分析聂耳劳动歌曲的创作具有深远意义。作为聂耳以劳动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经典歌曲《大路歌》犹如一把锐利的艺术手术刀,精准剖析了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更以极具感染力的音乐语言与文学表达,奏响了劳动群众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时代强音。歌曲以筑路工人的艰辛劳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会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他们希望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修养。因此,对民族器乐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扬琴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之一,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发展,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陕北作为我国的革命老区,孕育出一大批具有鲜明陕北风格的民间音乐。本文通过对扬琴作品《黄土情》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独特的文化
自2018年8月教育部正式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后,2020年11月在山东大学召开的“全国新文科大会”上,进一步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这意味着“新文科”建设在我国全面启动,也标志着我国文科教育迎来了系统性改革与结构性变革的新时期。 打破传统文科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与融合是“新文科”的本质。在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方略——“修身铸魂”“治国理政”“培
和声听觉是本科《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本科课程教学的始终。和声听觉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主调音乐的多声部织体特征,更能帮助学生通过听辨,识别具体作品中的和声语言特点及其审美表情,为全面认识作品的审美意蕴奠定基础。笔者认为,为解决和声听觉学习中脱离实际音乐作品的弊端,有必要将视唱练习曲作为和声听觉教学的基础材料,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确保其在具体音乐语境中具备
在艺术教育普及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舞蹈教育在培养舞蹈人才的过程中,对音乐理解力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不断深化。提升节奏感与乐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对舞蹈表演理解的深化以及内在情感掌控的精进效果不容忽视,音乐听觉训练对中等职业学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关键作用。 通过参与一系列的音乐听觉训练,学生的音乐辨识力不断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得以深化,进而能够精准地洞察作品的结构、风格及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