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可释放巨大的经济效应,但其能否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待深入研究。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新技术、新生产、新产业等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论如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加快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且表现出一定的“马太效应”;门槛模型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市场化发展水平和要素流动状况等均发挥单门槛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释放的中介机制,电子商务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南方地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及创新型省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摘 要: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据资产已成为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研究旨在探讨数据资产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并引入组织韧性作为调节变量,揭示其在数据资产价值转化过程中的边界条件作用。采用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拥有的数据资产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且这一关系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产业企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数据资产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组织韧性能够正向调节数据资产与企业新质生产力间的关系;机制检验明,数据资产通过降低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和提高资产定价效率来提升新质生产力。研究结论为理解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也为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通过数据资产积累和组织能力建设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摘 要: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科技金融持续发挥着资本赋能的第一推动力作用。通过分析科技金融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构建二者的理论联系框架,深化科技金融体系及其运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分散风险等功能,推动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在区域性、市场化水平两个层面呈现出异质性特征。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加大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供给力度,畅通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作用渠道,并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强化科技金融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积极影响。
摘 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在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既是突破外部科技围堵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综合运用属性枚举法、形态组合法、推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主要内涵、应用领域和时代意义,阐述了我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历史演进、实践成就与现实问题,并从突出法制先行、提升组织效能、创新运行机制、增强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健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促进关键环节和领域的制度化、规范化;分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和引导优势;构建央地协同、主体协作、国际合作、风险防范等长效机制;增强人才、数据、基础设施和资金等要素的保障。
摘 要:利用2012—2021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采用全局熵值法测算各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并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和两极分化特征。广东省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其中: ① 珠三角地区技术创新的短期效应突出,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② 粤北地区的技术创新未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③ 粤东地区的技术创新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推动了本区域经济发展; ④ 粤西地区通过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推动了区域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最后,结合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对上述异质性影响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摘 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意愿和能力与创新环境密切相关。构建“政府—市场—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协同联动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分析框架,以397 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Malmquist 指数模型和多时段QCA 方法,探究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多重并发影响与驱动路径演化形式。研究发现: ① 样本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有所下降,其中技术进步指数低是主要制约因素; ② 单一环境因素不构成高新技术企业高创新效率的必要条件,但政府、市场与企业协同联动可形成高创新效率的多样化环境组态; ③ 第一时段、第二时段各存在3条引致高新技术企业高创新效率的环境驱动路径,随时间推移呈现由要素驱动向组织驱动演化的趋势,且企业内部环境主导型创新机制的成效愈发显著; ④ 环境因素在两个时段呈现多种演化轨迹,其中研发投入呈现“进化轨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最后,提出全面激活企业创新潜能,持续优化企业外部创新环境,以及健全政府、市场、企业高效协同的创新模式等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的背景下,绿色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为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2009—2022 年中国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两阶段创新价值链视角出发,将绿色创新效率细分为绿色技术研发效率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两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效率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机制检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和缓解融资约束,间接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异质性分析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不仅丰富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相关论述,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从而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