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在苏州城市学院举办的“苏州最江南”学术交流大会上,著名文化学者王稼句分享了一个苏州水的小故事,一时引发了众人的共鸣。记得十多年前,刚到苏州不久,我便听说老底子的苏州,古城区巷子都是相通的。当时即顿感神奇,是何等规划能让整个城市圆融地连接在一起?因此也对古城区街巷产生了巨大的兴趣。那天王稼句老师提及的苏州水,言下之意苏州古城内的水是流动的,更是相通的。这不免让人想起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苏
天下之物生于“吴”,是《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谐用! 一室巧工之斫的灵珑家具间,品茗茶香又切磨箴规,一众之围,事物策说层层剥茧、以至剥到“无”这成器之理。在架构损之而损却结扎强大的“镶框、攒接、斗簇”间,谈到“骨弱筋柔而握固”,乙一问:“可曾想过,这句话的真意?”这样的问答是他次次见习交流中最常出现的问语。 从面向市民兴趣的文化空间,到各地各类学术团体;从江科大苏理工等诸天专院校
资讯 2025青苔国际设计节启幕 引领设计驱动产业升级 近日,以“青苔智上,方物生长”为主题的2025青苔国际设计节在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盛大启幕。300多位来自全球设计领域的行业领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设计界的盛会。备受关注的中工设计科学实验室也正式亮相,该实验室聚焦工业设计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创新平台。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占地5
在苏州,王稼句的名字总与几碟时鲜、半杯好酒、几堆旧书缠绕在一起。早已著作等身的他,从不是刻意卖弄的文人,倒像是巷口面馆里,那个随口说出浇头制作奥秘的老者,把吴地的烟火气熬成了笔墨里的余韵 又是一个忙碌的初夏,带着简单罗列就超过十个方向的策划,走进王稼句数万册藏书的书房,只觉才疏学浅的渺小。他是“杂家”,更是每个领域都花足了功夫的专家。他写美食,却不止于菜谱;他爱研究周瘦鹃、范烟桥、陆文夫却不拘泥
烟波浩渺的石湖畔,明代画家文徵明曾铺纸研墨,绘就《石湖烟水图》。这位“吴门四家”之一的儒雅之士,在科举路上屡试不第,却以温润坚韧的性情在苏州文人圈中织就了独特的交游网络。他与狂放的唐寅、祝允明虽性情迥异,却在诗酒唱和中相知相惜,绘就了明代苏州文化最灿烂的图景。 四百余年后的苏州城,另一位以城市为精神坐标的文人王稼句,正延续着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地域性交游。当邮递员将一封仅写着“苏州王稼句”的信
《春灯史》是专题研究春灯的首出之作 虽为夏日,但因为王稼句先生新作《春灯史》的出版,“上元节”“春灯”突然成为苏州文化圈的热词。这部由中华书局出版、王稼句所著关于民俗风物的专著一《春灯史》,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称这也是自前春灯史专题研究的首出之作。 多年来,致力于苏州历史文化研究的王稼句,一直被赞誉为“王苏州”,拥有作家、学者、藏书家、美食家、出版家等多重身份的他,不仅对苏州文化如数家珍,而
老友们聊起王稼句,几乎人人都会提及他爱吃、会吃、懂吃。每周,他都得两三次,约上老友新朋,一同品尝苏州美食。王稼句对吴地美食的钟情,从舌尖延伸到了笔尖。从溯源陆文夫的“美食家”奥义,到一印再印的《姑苏食话》《吴门饮馔志》等美食书籍,他用大半生的经历,与苏州的美食从业者、传承者们,打造起了中国版的“来其林”标准。 寻找陆文夫的“美食家” 谈起苏州的“美食家”,绕不过的话题便是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
王稼句,这位江南文化的执灯人,以苏州为原点,在吴侬软语的褶皱里打捞时光。他的笔尖游走于园林的漏窗与巷陌的烟火之间,将苏州地方历史和风物、饮食文化、文献整理与考据、艺术与阅读随笔等编织成流动的画卷。 王稼句发表文章始于1979年,读书随笔《笔桨集》的出版是在1990年,迄至于今,已累累一百余种。仅关于苏州的代表作,有《苏州山水》《吴中好风景》《三生花草梦苏州》《吴门饮馔志》《锦绣吴市》《苏州日梦》
从垂虹送别到兰亭、西园、玉山等雅集,苏州的文脉传承,离不开文人交游带来的思想流通与碰撞。作为苏州当代文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王稼句以他的文化成果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不少热爱苏州文化的“粉丝”,对他们而言,如果能延续文人雅集的传统,打造一处探寻文脉、交流文化体验的场所,那无疑将成为苏州的文化符号。 唐国良:街巷深处有文心 在苏州的街巷深处,总有一些身影与这座城市的文脉交织共生。王稼句便是其中最鲜
范小青:稼句对苏州爱之入骨、熟知于灵魂 我和王稼句是大学同学,虽然差了一届,但我们在学校时就一起参与文学活动,结下了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苏州王稼句》的文章,里面提到,有一回稼句的一个外地同学,给稼句写信,开信封的时候,记不得地址,就先写上“苏州”和“王稼句”,准备查到地址后再填上去,结果给忘记了,就把苏州王稼句丢进了信箱,最后远在苏州的王稼句还真的收到了这封信。 稼句
与王稼句相识三十余年,从他1990年出版《笔桨集》起,但见“王式笔桨”一路划将过来,起自书话,转而文史随笔,兼有专题著述和乡梓文献整理点校,每年总要出版二三种或四五种,至今到底出版了多少本书一时难以确数。2018年,由苏州名律师、藏书家王刃领衔,苏州芸香四时读书会编纂了一本《王稼句书影录》,祝贺稼句六十吉乐,书中以2017年底为限,收录稼句著述八十种。今又过五年余,稼句著述当已在百种左右。反正
初识王稼句先生是在教授乔迁新居之时。那天下午,稼句先生和他夫人拉了个拉杆箱,我以为他要出差,然而令我惊奇的是:竟然是一箱子的《吴中文存》,那是他参与编辑的,作为礼品,以贺乔迁之喜。晚上小聚,记得除李涵夫妇外,有潘振元、蒋晖诸君,他们谈的自然是苏州的文化、书画、掌故等,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王稼句先生的酒桌,在吾辈看来那是场苏州文化研究的“非正式论坛”。 后来,我因写了本《留园导读》,想请位文化学
在苏州园林中品味苏式生活 对苏州文化有着显著贡献的王稼句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研究苏州历史文化,出版著作百余部,其中大部分都与苏州有关。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史料,他在书中对苏州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均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和描写,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复活了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一部苏州文化史,最有味道、最与众不同的就是苏州人的生活史,也最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与学习。” 致力于“整理苏州”的他,更希
杨梅制酒,酸甜入口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暗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粽香筒竹嫩一一喏,就像这样把糯米塞进竹筒蒸。”平江路老宅里,吴阿婆掀起蒸笼,青竹的清香混着糯米甜香漫溢开
陆恢作品 1990年春,老师张辛稼先生罹病在家静养,其间于榻畔陆续向我口述生平往事。在谈到吴门画坛兴衰时,多次提及他的太老师陆恢,他认为陆恢是晚清以来吴门画派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画家,擅山水、花鸟、人物,于书法也颇有建树,而且生平从游者数十人,自此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其影响覆盖江南画坛百余年。 老师向我介绍了陆恢亲传弟子、再传弟子多人,并殷切希望我能理清师承脉络、整理成文。然而因年代久远
《篇幅》 真正走进梅雨时节的 是江南一带的湖面 半个世纪以来善于 用灰色去体现澄明 善于用屋舍的静默 去呼应每一次清晨 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 好久想不起你的模样 你应该在有山的城 用花岗岩完成思念 然后用淋湿的长句 告之你孩子已经三岁啦 长街究竟有多长 要看雨要下多久这盛夏 2025年06月23日 ——《太湖之鲸》诗选 瓜丁诗话:一个在苏州生活工作了六七年的老友,在
城市十字路口的每一位平凡过路人,都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梦想。而城市中也有着这样一群平凡的人,他们的职业是守护他人的幸福,让每个家庭都能无忧无虑地做梦。当一点一滴的能量汇聚在一起,便凝聚成了城市最耀眼的光。 仲菊芳:把工作转化为热爱 在投身保险行业前,仲菊芳已深耕私营企业领域多年。在朋友的介绍下,2016年,她加盟,正式踏人保险行业的大门。早在职业生涯初期,仲菊芳也曾经历身边人的质疑与不认可
1931年,父亲从上海到故乡苏州寻觅住宅,以作退隐的打1算,在何氏废园发现一株磬口素心蜡梅和一丛紫罗兰,一见钟情,于是倾其半世卖文所得,买下了这座占地四亩地的园宅,题名“紫兰小筑”。我知道父亲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其中在园中吟唱或关于故园的就有不少。我曾收集了一部分,希望有机会能为父亲出版一本诗词集。2011年,由范伯群先生主编的《周瘦鹃文集》出版,分小说、翻译、散文、杂俎四卷,限于篇幅和时间,缺
女作家杨绛有写过两个小说,一个是《洗澡》,另一个叫《洗澡过后》。我以前并没有读过这两个小说,只觉得这题目有点意思。听说是个爱情故事,又听说是写政治运动的。用“洗澡”这根红线串起一个故事,还是个女作家的手笔,有点好奇。女作家是怎样写?又写了什么呢?好奇之下,我从网上购买了《洗澡》一书。书很薄,一本小册子,读了三个晚上。和我好奇心相差十万八千里。既不是什么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也根本没有“洗澡”这根红线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从唐朝白居易的诗句便可知晓苏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悠久历史,也可稍稍领略苏州人对河与桥的绵绵长情。 路和桥的建设与发展通常伴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兴盛。当听到因苏南运河二级航道整治需要,何山桥、长桥需要拆除重建,想必不少新老苏州人心里和我一样咯噔一下,尽管这两座桥已经不是最初古桥的模样,当然也不是第一次涅槃重生。 何山桥是苏州千余座桥梁中并不十分显眼的一座,最
在艺术创作的宇宙中,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革命正悄然萌芽。想象一下,你只需哼唱几句不成调的旋律、随手拍下一张落日余晖的照片,甚至录下家中小猫的几声萌趣咪呜,AI就能心领神会,将这些元素魔法般地编织成一首独一无二的动人乐曲。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中的奇幻情节,而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国内外高校开展的多模态AI音乐创作研究,却已将其实实在在地变为现实,其成果在第四十三届人机交互国际天会CHI2025上大放异彩,成
在长三角科创走廊的核心腹地,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生态革命”正悄然重塑产业格局。上月,微软创新赋能暨生态加速计划——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第六期“支点加速营”如期启幕,这一标志着与微软深化合作、共筑创新产业高地的新里程碑,不仅是对过往6年轻耕笃行的总结回望,更是新序章的华丽开场。当下,一扇透视中国AI产业创新生态的窗口,正在被世界看见。 事业舞台 六年磨一剑的梦想加速器
当西藏定日县的积雪被6.8级地震撕裂时,救援队在废墟现场掏出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两台形似相机的银色设备。它们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寒风中展开“翅膀”,咔嗪一声,伤员的骨折影像便跃然屏幕一一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国科曦光自主研发的便携式X射线机(相机式DR)在雪域高原书写的真实救援传奇。这台被称作“全球最轻、全国产化”的医疗黑科技,正以颠覆性的姿态改写中国医疗装备史。 把三甲医院装进行李箱 在的玻璃幕墙
童年与少年时期,是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岁月,也是时代留下最刻骨铭心印记的阶段。 我的工分四成半 小时候,女孩到了十二岁、男孩十四岁就可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过我14岁前,也在间接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我会负责烧一顿中饭和一顿晚饭。 那时,农业劳动强度大,男人们吃饭要吃三大碗半,农忙期间的上午及下午还要加餐。当时我父亲已在农场工作。农忙时,上午十点、下午三点,社员们要休息一会,我们叫吃烟,老男人会抽
周矩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苏州市第十一届政协常委。 写生画切忌把极目所见的客观事物再现出来,要“师造化、师心源”,要有主观的选择,尽量体现出画家的艺术个性。一位成熟的画家
王鉴伟,书画家、作家、教育家。先后在北京、纽约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地和国内多个城市办展、讲学,影响甚巨。近年出版《道在途上——艺术家行迹》(荣宝斋出版社)。 那日午后,往琉璃厂访友,日头偏西,天气微寒,街上行人寥落,两旁店铺皆懒懒的开着,“荣宝斋”大厦重檐绘彩,富丽堂皇,平添几分闹意。 先到荣宝斋《艺术品》编辑部,门卫查看健康码,方才放行。疫情蔓延,始料未及。昆君新任执行主编,多
孙小青,律师,高级工程师,专利代理师,南仲、苏仲和英国皇家仲裁会成员。古琴爱好者,号琴道人、琴园。 吴门琴派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诸多奠基性人物。1919年怡园会琴上,吴兰荪与吴浸阳两位前辈尤为关键。吴浸阳(1882—1958),字观月,又名德华,号纯白,四川灌县人,自称古益州人,少年时为青城山道士。他的琴艺兼融川、熟两派之长,擅长《渔歌》《潇湘水云》,如今苏州半数以上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