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环苏州古城河健身步道行走了。偶有空闲,便时不时想到这个休闲去处。周末假期或夏日晚饭后,与朋友或家人相约,一起环古城河走走、看看,内心的充实感总会油然而生,感觉与城市的距离似乎都拉近了不少。 虽然走完近16公里全程的次数尚不到两位数,但无论是距离长短,有时微汗涔,有时大汗淋漓,还是白天或晚上,欣赏自然美景,探寻人文景观,在环古城河健身步道行走的过程中,都会自然而然放下日常烦扰,人
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开工 近日,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在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计划于今年年底竣工投产,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据悉,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43天,体现了“常熟速度”。此次开工的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选址,规划建设14.5万平方米定制化产业及研发设施,用于工业自动化成套装备、各类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将打造集产线研发、设备集采、
中国插花的心灵哲学 荷香浮动,市集喧然。一年一度的苏州荷花市集,不仅是季节性的民俗盛会,更是一扇窥见东方生活美学的窗口。在这里,人们以花为媒,与自然对话,选取一枝半叶,投瓶人瓮,便将山水之灵气、四时之韵致请入日常居所。这种源自古老东方的生活艺术,以最谦逊而诗意的方式,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东方插花从来不止于技艺,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人向来追求“天人合一”,敬自然为师、以花
十市街的荷花市集,一位卖花阿婆双手灵巧翻反飞,将带露荷花折成“玫瑰”形状,莲蓬置于中间当“花心”,荷叶包裹外层,不出片刻,一束寓意深远的夏日限定便诞生了。这样的画面,每天清晨都在上演。 凌晨三四点,太湖边的花农已经开始采摘荷花,六七点前后,这些带着露水的荷花便出现在的市集上。来自上海、扬州、无锡等地的游客穿梭在摊位间,挑选中意的荷花,或用手机定格“人面荷花”的诗意浪漫。有意思的是,记者竟然在
一束花的姿态,藏着半部苏州文人的精神史。苏州人的插花,从来不只是案头摆设,而是将四时风物、诗画意境与生命哲思,统统装进一方瓷瓶里的生活艺术。 本期特别梳理六位与苏州渊源深厚的插花大家,看范成大如何以铜壶催开冬日梅魂;品张谦德《瓶花谱》中“九品九命”的品鉴之道;悟袁宏道《瓶史》“取其自然”的美学主张;赏文震亨家族“清雅瘦巧”的插花理念;感沈复与芸娘“浮生若梦”的瓶中小景;思周瘦鹃“懂花性、知人意”
中国,“宏道流”的花道之旅,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回归,更是一场文化的复魅。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美,可以跨越时间与国界,在新的时代中依然花开。 袁宏道与苏州审美的千年底色 袁宏道,号石公,明代“公安派”文学代表人物,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自公安赴吴县任县令。短短两年的任期内,他把政务之余的全部热情都给了太湖石、洞庭山茶与拙政园的晨雾。他游历东西洞庭,登临石公山,将苏州的自然景致与人文
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仍能捕捉自然与日常交织的诗意?当花植艺术走出展厅、落人烟火,它便成了一种柔软而深刻的语言一诉说着美,也治愈着人。 本期“特别策划”,记者深人探访三位花草世界的同行者,他们共同诠释着东方美学中“万物皆可为花”的智慧,也让我们看到:所谓创作,未必是高悬于墙的杰作,更可以是一次用心凝视植物的时刻一一这些微小而真诚的实践,正悄悄重塑着我们与自然、与生活、与自我的关系。
学校门的男生,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一刻,蘑菇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简单的赞美,正是他投身餐桌艺术创作的意义所在—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元素,为人们开启一扇通往美的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国内餐桌艺术领域的先行者,蘑菇自2015年起,便踏上了探索之旅。他创立了户外生活方式品牌“大地野食”,而后逐渐蜕变,成为以餐桌为独特载体的艺术创作者。他巧妙地运用花艺、蔬果以及各种自然素材,在餐
”的当代叙事诗。历经十余年发展,这里早已超越传统花卉市场的范畴,演进为一个汇聚创意、疗愈心灵的美学生活场域,将自然的脉动,深深织人城市的日常经纬。 一座诗意市集的诞生 苏南花卉中心的故事,始于一段缘分、一次跨文化观察与一份执着的初心。总经理朱喜凤从自家庭院设计中获得灵感,进入花园设计培训班学习,逐步发掘出对花卉行业的热爱。随后,她的团队将自光投向国际一一新加坡樟宜机场的森林瀑布、日本商
一,马蹄莲的脖颈在弯出优雅的弧度,龙胆花绽放着绅士般的蓝紫色泽。主理人悠悠轻抚过花瓣,如同老友相见般自然:“每一朵花都有表情,它们的朝向决定了我的创作。” 从花艺学徒到主理人十年慢行的花艺之路 “十年前看到花店招聘,单纯因为喜欢就去了。”悠悠坐在竹编椅上,身后是正在晾晒的干花束,“上了半年班发现还是喜欢,这才出去学习。” 这段看似随性的入门经历,奠定了她独特的花艺哲学。在快节奏的时代
暗两半。案上置一青瓷瓶,瓶中有花数枝,这便是东方插花的妙处了一不求繁复,但求意境。 1.园林清供 2.东方式插花是园林的灵魂 3.插花元素融入在中式建筑中 4.园林中的碗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式插花之妙,大抵在于以小见大,以有限见无限。那瓶中之花不过寥寥数枝,却仿佛容得下天地春秋,装得下人间万种心境。 光影流动间,花开花落自有其时,而人在这花影婆娑
苏城的晨光总带着三分温润,三分雅致。苏式浪漫是什么模样?从唐宋文人案头的“瓶花清供”,到明清园林里的“花窗借景”,它藏在枝叶的疏密里,融在与自然的低语中,穿越千年时光,依旧鲜活如初。 今天,让我们翻开《现代苏州》,和插花界的大家们一同静坐窗前,听他们细说那些藏在花枝里的千年故事,感受苏式浪漫里,人与自然相拥的和谐之美。(吴婧茸) 松菊犹存: 旧物新生里的深秋风雅姜敏 姜敏 之约,却让寻
我 心语:今夜陪我写作。 书桌案头有一盆花卉绿植相伴,是我儿时就养成的习惯。小时候做回家作业,老外婆总在案头放一盆绿油油的菖蒲,说,作业写累了就看看菖蒲,摸摸绿叶,闻闻清香。菖蒲不仅有明自醒脑的作用,且具有“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的品行。我爱菖蒲,如今也作为我的”家草“,精养了几十盆,有朋友来寒舍喝茶赏花,我常以菖蒲赠友。 与菖蒲同样高洁素雅的是兰花。我因自幼爱兰,结交了苏州一批
苏州人的生活趣味,向来不在喧哗之处,而在幽微间。那一方小的生活哲学。苏州人的插花,绝非仅是装饰的技艺,而是一种将自然之趣浓缩于方寸之间的智慧,无意中有一种与天地万物的对话。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即五百四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淮阳赵中美、昆山黄德敷和苏州城内的名医韩襄,不约而至,聚头到相城西庄的沈周家中。对于冒着暑热到访的道友,沈周自然是热情招待。“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对于热衷于赏花问月
学术著作等不同领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南宋范成大乃其中杰出人物。范成大(1126年6月-1193年10月),字至能,一字幼元,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自此仕宦四方,曾处庙堂之高,伴君王之侧,以弘论天下;曾于危难处大义凛然、力争国权,金人亦为之起敬;曾任数地封疆大吏,强军队、兴水利、建良法、固边防,历宦海沉浮,造福百姓;最后归老乡梓,留下百
师,兼任少先队总辅导员。 叶圣陶纪念馆,是叶圣陶青年时期执教的“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以下简称“五高”)旧址。此地历史底蕴深厚:曾为始建于梁天监五年(506年)的保圣寺佛门圣地;晚唐高士、田园诗人陆龟蒙曾在此归隐;元元统二年(1334年),陆龟蒙后裔陆德源更在此创办甫里(用直古称)书院。千百年来,文脉薪火相传,奠定了用直文化教育的根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角直中心小学一院”,20世纪70年
7 拉开帷幕。大会为期3天,以“智无界·慧共生”为主题,聚焦具身智能、数智化转型、工业AI、青年科学家等行业热点,通过主旨演讲、主题论坛、展览展示、新品发布、供需对接等环节,为行业交流、技术突破、创新合作搭建桥梁,共绘AI赋能千行百业的新图景。 作为链接世界、赋能产业的创新AI名片,智博会在科技部、工信部、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已成功举办6届,累计吸引超1000家参展企业和团队、1000余位行业精
幕是“需求的精准播种”,那么7月28日,这场由SISPARK(苏州国际科技园)携手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链共同开展的“苏州智造CityWalk”,便是“成果的实地收获”。 中午时分,一列满载沪上科创精英的“智慧专线”驶人苏州工业园区—来自上海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的40余家企业与科研院所代表(包括云蝠智能、欧姆龙、云生科技、伦敦大学、复旦大学等),用
2025智博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盛宴,更是一次未程自动化的AI管家,到科大讯飞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具身智能助手;从百度Apollo无人驾驶零售车驶入街头,到棱镜七彩的真人大小的全息影像悬浮会场这些曾局限于实验室的“黑科技”,正深度融入城市脉搏与家庭日常。本届智博会以“智汇,数创未来”为主题,生动呈现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如何重塑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启一幅触手可及的智慧新图景。 D:科沃斯
(AIEXPO)的开幕式上,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5)》,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4-2025)》,国泰海通证券发布《人工智能产业投资趋势和发展报告》。这些报告显示,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竞争力在国内排名显著提高,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5)》显示,2
在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自主创新的时代浪潮下,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必争之地。然而,高端设备与核心芯片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成为中国产业链“卡脖子”的痛点。突围之路如何走?答案或许藏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也藏在区域产业生态的培育中。 本期“最话题”聚焦苏州工业园区的三家硬科技企业一一鸾起科技、奇点光子与赛迈测控。它们虽处于不同细分赛道,却共同展现出中国科技企业突破技术封锁、参与全球竞争的决心与实力
鸾起科技会议室里,我们终于和他见上了一面。这位曾在外资半导体巨头深耕十余年的技术专家,如今正带领团队在国产高端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掀起一场静默的革命。从2021年核心团队组建到2025年,短短几年企业营收增长了十几倍,这家企业的快速成长轨迹,不仅是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突围的缩影,更是科技领军人才政策和优越创新生态赋能企业高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关键词:破局 瞄准“卡脖子”环节,填补国产高端测试设备空
2025年7月,在幕的大才属国际精SISPARK(苏州国际科技园)创业的谢崇进从全球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四位获奖者其中之一。 “奇点,既是苏州人工智能发展上的新‘起点’,又意味着人工智能领域中的‘singularity'——预示着巨大变革和未知可能性的‘奇点’。” 世界顶级光通信科学家和产业专家、2025年苏州市顶尖人才、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谢崇进向记者介绍道。半年前,他迎
2024年1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发布新一轮对备被纳入管制清单,同时宣布扩天“实体清单"覆盖范围,阻止中国获取14nm以下制造测试设备。当进口高端测试仪器面临断供风险,国内的半导体从业者却并不慌张,来自人工智能产业园的赛迈测控早已靠着本土技术创新,解决了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成长为“中国智造”标杆。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测试测量仪器” 能在中美博弈中抢占先机,赛迈测控的故事还得从诞生时
芯火相传,智创未来 在波澜壮阔的科技产业浪潮中,总有一些人以梦想为舟、以创新为桨,在时代的洪流中劈波斩浪,书写传奇。本刊聚焦三位深耕芯片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锋人物一一范东睿、李建文、高始兴。他们从学术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回应着国家战略与时代召唤。而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征途上,元禾控股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为土壤,成为他们背后重要的助推力与同行者。如今,站在
科技变革的浪潮中,苏州睿芯犹如一颗新星,在?在芯片领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从学术成果到产业深耕,从国家战略到商业市场,苏州睿芯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近日,记者深入采访了苏州睿芯集成电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东睿,一幅企业成长与产业发展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十年磨一剑,铸就高通量计算先锋 2005年,范东睿从中科院计算所博士毕业,并留所工作。2010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众核处理
2017年11月17日,一支由来自多家产业知名企业的资深从业者组成的技术团工智能芯片研发。七年后,创始人李建文决定将总部搬迁至。这位拥有三十余年半导体行业经验的“老兵”,敏锐捕捉到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算力需求,带领团队扎根,开启了国产GPU + (图形处理器 + )的创新之路。 技术突围,用差异化架构打破生态壁垒 李建文曾在美国硅谷、上海临港等地参与创立多家科技企业,主导的创业项目被思科等国际巨
2025年4月末,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启科创场景的规模化商业能力以及持续提升的大模型人机对话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刚刚宣布拿下一轮五亿元新融资。思必驰的成功实践,是“技术 + 资本”双轮驱动的鲜活样本,更见证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腾飞。 科技,脚踏实地,与日俱新 时间倒回2007年,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语音市场更是一片空白,瞄准智能语音赛道,高始兴和俞凯在英国剑桥成立了思必驰
基因里的渔猎密码 凌晨4点的苏州护城河,水面浮着未散的夜色,钓鱼佬的影子和鱼竿一同斜斜地插进黎明前的寂静里。他们握着鱼竿的样子,像极了握住生活的最后一根“快乐稻草”,尽管那稻草随时可能被鱼拽进水里。 当35岁的程序员小季看见浮漂下沉,手臂本能地扬竿,他后颈的汗毛会瞬间立起:“和敲完代码跑通程序的爽感不一样,这是一种更原始的雀跃。”观察水流时,他会像分析代码逻辑般较真:“水温差 1∘C ,鲫鱼咬
日的阳光穿过瓦库茶馆的凌霄花丛,在路面投徙至枫津天街街角处的藤蔓,如今已把整面墙变成橙红色的瀑布。方寸花台见匠心,当爱花人把热爱种进城市肌理,每个角落都绽放生命张力,整座城市终将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乐园。 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依托“门庭花语绿意满城”门前花园全民评比项目,鼓励社区、居民、商户利用闲置空间打造“迷你花园”。你看啊,马浜“幸福客厅”、西津桥“有邻花田”、龙池“向日葵花园”等身边的幸福花园
一的身边有没有苏州女婿呢?根苏州,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为苏州的发展添砖加瓦。 被吴侬软语“绑架”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很多外地小伙对苏州心向往之的还有,苏州隐藏款福利——会说吴侬软语的姑娘。当你第一次在平江路听到那句带着软糯尾音的“阿要吃糕团呀”,恭喜你,爱情的鱼钩已经悄咪咪挂上了嘴角。 不信?看看文坛大佬沈从文,这个来自湘西凤凰的热血青年,本在文坛闯荡,没想到在上
钱宇澄,江苏苏州人。热爱探究传统文化,探寻历史足迹。喜用文字讲述苏州园林故事,描绘苏州人文画卷。 沧浪亭,由北宋文学家苏舜钦建于庆历年间,此后园林曾归章氏所有。至南宋绍兴初年,韩世忠成为了沧浪亭的新主人。洪武《苏州府志》载:“绍兴初,韩蕲王提兵过吴,意甚欲之,章殊不悟,即以随军转运檄之。章窘迫,亟以为献。”沧浪亭就此从章园变为韩园。《吴郡志》中亦称,建炎后园归韩蕲王家所有。韩世忠逝后,其子孙
周矩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苏州市第十一届政协常委。 有人问我,为什么画家都个性张扬并且很自负?画家分两类:体制内和体制外。前者是少数,后者是多数。多数画家属于文化的创造者和
孙小青,律师,高级工程师,专利代理师,成员。古琴爱好者,号琴道人、琴园。 2003年4月的一个晚上,电话铃声响起。来电者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吴教授,言辞间带着几分恳切,说是有一位汉学家,对苏州的“古琴”满怀浓厚兴趣,希望我能陪同她深入探寻一番。 我几乎未加思索,一口答应下来。 现在回想起来,这似乎是命运的精心安排:我本苏州人,对大街小巷了如指掌;其次我略通英文,日常交流没有障碍;关键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