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提升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的能量管理效率,采用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对车速进行预测,并基于预测结果,进一步计算出未来时刻所需的功率需求,同时结合当前时刻的功率需求,将这些数据一并输人至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智能体中。该智能体负责生成控制指令,随后通过仿真实验来验证所提出控制策略的实时响应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LSTM-DDPG能量管理策略,在世界重型商用车辆瞬态循环(WTVC)工况下,与仅使用DDPG策略、深度Q网络(DQN)策略,以及传统的功率跟随控制策略相比,等效燃油消耗量分别降低了 0.613kg 、 0.350kg 和 0.607kg 。此外,与动态规划(DP)控制策略相比,等效燃油消耗量的差距仅为 0.128kg ,显示出该策略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和高效性。
摘要:根据GB18352.6—2016和SAEJ2264—2023,总结了完整的国标和美标滑行阻力底盘测功机模拟流程。使用某纯电车开展滑行阻力模拟试验,对比了两种标准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模拟阻力与目标阻力的差值均满足标准中最大误差 ±10N 的要求。计算了CLTC-P和UDDS曲线的理论循环需求能量,开展了对应试验并测量循环需求能量,结果表明两种模拟方法在进行循环试验时基本一致,可以采用国标方法等效替代美标滑行。研究结论对下一阶段排放和能耗标准发展、国内汽车海外出口认证和相关科学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摘要:基于盈峰环境、福龙马、宇通重工等上市企业数据,结合政策与市场动态,分析 2024 年环卫车行业转型特征。研究表明,行业呈现“总量趋稳、结构升级”态势,新能源渗透率达 14.21% ,但面临价格战、应收账款高企、技术分化等挑战。头部企业通过高端化与智能化构建竞争力,而县域市场与燃料电池技术或成未来突破点。经研究分析,企业应加强技术协同创新与商业模式优化,以应对转型“阵痛”,该分析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2024年,我国皮卡市场在政策松绑、新能源技术革新和消费升级的多重驱动下,呈现出销量下滑但高端化、乘用化趋势加速的特点。通过销量数据交叉分析和产品分析,细化了皮卡市场区域分布、竞争格局和燃料种类特征。国内区域市场呈现“西强东弱”格局,皮卡出口市场亦较为蓬勃。随着汽车领域新能源深化,新能源皮卡销量1.2万辆,同比增长 61.3% ,渗透率达 4.3% ,但仍面临用户接受度较低、使用条件受限等问题。未来,皮卡市场将集中于电动化、智能化和定制化发展,预计2025年国内销量稳中有升。
摘要: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剖析成渝地区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要点,从政策法规、回收体系建设、技术创新、市场监管等维度展开研究,结合详实数据,分析现状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管理策略,旨在促进成渝地区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规范化、高效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摘要:轻卡转向机构由转向机、转向拉杆、前桥节臂和转向传动轴等零件装配而成。受尺寸偏差和安装偏差影响,车辆直行位置时的转向盘角度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此,对各种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常用的几种转向盘对中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通过转向传动轴上下花键设计不同齿数,差动调整装配能有效解决转向盘对中偏差过大问题。
摘要: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美学和舒适性要求的提升,车辆外部细节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后背门玻璃黑边宽度作为影响后视野安全性与外观精致度的关键因素,亟需通过设计优化与工艺创新实现精准控制。以SUV车型为研究对象,结合后部造型特征与断面结构分析,系统识别影响黑边宽度的关键因素,提出多维度控制方案。通过尺寸链分解、工艺创新(如阿普拉斯焊、气辅成型)及造型协同优化,显著降低玻璃黑边宽度,为乘用车后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可使黑边宽度减少 30~70mm ,控制至 120mm 以下,显著提升车辆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满足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规则的前提下,以巴哈越野赛车Z10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性一化”(操控性、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通过性和轻量化)的设计理念,对赛车进行了系统优化设计。通过CAE仿真分析、ADAMS悬架仿真等手段,对车架、悬架等关键系统进行了深人研究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赛车整备质量降至 150kg ,车架扭转刚度提升 10% ,传动效率提升 20% ,最高速度提升至 70km/h 。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同类赛车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摘要:为提高某些特定环境下应急保障装备的可持续作业能力,研制了一款新型无人加油装备。该装备可快速布置在某作业区域后,对被保障车辆进行自动识别与加油。阐述了该型无人加油装备基本结构与功能,对关键结构进行设计分析与校核。研究结论可为此类型无人加油装备研制提供了一种设计原理及借鉴。
摘要:机场除雪车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需满足底盘能在狭小空间内转向的需求。针对上述要求,在某型除雪车底盘 4×4 驱动形式、单前桥转向的基础上设计一款具备前轮、向心、蟹形三种转向模式的底盘系统,应用 AD-AMS/VIEW完成运动学仿真,并对液压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安全冗余结构,满足使用安全性要求,同时通过实践证明该优化措施有效。研究结论可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
摘要:针对高原环境下柴油机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柴油机配置涡轮增压器的解决方案,研究了单/双流增压器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海拔下,随着柴油机转速的增加,柴油机功率和进气量呈上升趋势,扭矩和喷油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比油耗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相同柴油机转速下,随着海拔的增加,柴油机的扭矩、功率、进气量、喷油量呈下降趋势,比油耗呈上升趋势;在高原环境下,安装双流增压器柴油机的进气量比单流增压器柴油机增加了 5% 左右,比油耗下降了 4% 左右,保证了柴油机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高原柴油机“缺氧失功”的行业难题,更为高原发动机高效化、清洁化提供了保障。
摘要:在汽车检测领域中,电磁兼容辐射发射测试是一项重要的测试项目。针对电动商用车电磁兼容辐射发射超限的问题,基于某型号重型电动商用车的实际测试,讨论分析排查过程以及对发射源进行定位。研究结论可为整车电磁辐射发射测试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在汽车研究过程中通常忽略了对路面的研究,零部件的疲劳损伤、乘车人员的驾乘感受、车辆行驶表现等均来自于路面激励,而新的GB 12678标准中首次提出可靠性试验应与用户道路相关联。结合ISO8608 和GB/T7031中路面的分级情况,采集某款车型在西安地区热门行驶路线上的轴头加速度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功率谱密度和RMS值,判定不同路面的分级情况。
摘要:新能源电池试验的安全风险评估对保障试验过程至关重要。基于AHP-BN耦合方法,构建了涵盖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四维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结果表明,人员因素(权重0.39)和测试后样品损伤程度(权重0.14)对安全风险影响最为显著。结合贝叶斯网络的动态概率分析显示,试验安全风险发生概率为 24.73% ,其中人员操作水平、电池 SOC 状态及人员安全意识是关键影响因素。该方法有效整合了主客观评估优势,提出的针对性改进措施,如强化人员培训、优化样品检测流程和实时监控电池状态等,可为新能源电池试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摘要: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业界产品具备了更高级别的线控底盘系统。以CAN总线网络控制技术与相应试验设备为基础,针对某型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底盘系统搭建了测试台架,并对不同转矩下的线控转向响应进行了测试,同时建立了创新维度的评价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底盘系统的测试研究提供了完善方向。
摘要:根据CIDAS数据显示,在已发生人员伤亡的调查事故中,与弱势交通参与者相关的事故占比已超过一半。为建立具有弱势交通参与者响应功能的自动紧急制动(AEBS-VRU)测试方法,基于中国事故特征、技术原理、国内外法规标准实践,提出一套 AEBS-VRU的评价体系、指标限值和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车辆对行人、自行车目标响应能力较好,对踏板式摩托车响应能力较差。进一步分析表明,无法实现快速感知高速目标和提供稳定的减速度是响应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
摘要:针对传统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开发存在周期长、可靠性及稳定性欠佳、整车安全性有隐患等问题,基于D2P 快速开发平台,运用V字形流程开发模式,设计出一套纯电动汽车上下高压电的控制策略。借助 Matlab/Simulink模型化的开发环境,利用MotoHawk搭建起整车产品级VCU与控制策略间的连接。HIL试验结论显示,该控制策略可快速响应驾驶员操作意图,能有效确保整车控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达到应用级设计要求。
摘要:气囊静态起爆试验主要用于气囊开发和批量监控,为了保证安全气囊的有效工作,对自身起爆形态和周边内饰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此,对某轿车的乘客安全气囊和侧气帘静态起爆试验的失效现象进行分析,并针对每项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研究总结出在乘客安全气囊和侧气帘展开中所涉及的气囊参数和内饰件参数的设计要点。
摘要:依托能量流测试技术,以某型纯电动商用车为研究对象,基于CHTC 循环工况开展整车能量流试验,并分析了车辆动力系统和高低压附件的能量流特性、各部件运行状态以及能量回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一个CHTC循环工况下,电池系统输出总能量为 19.480kW?h ,回收能量为 3.995kW?h ,净输出能量为 15.485kW?h ,电耗为 1.848kW?h/km ,能量回收率为 20.51% 。其中动力驱动系统净耗能占 77.62% ,高压附件占 16.33% ,低压附件占 6.05% 。研究结论可为纯电动商用车能量管理和能耗优化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快速路这一核心交通枢纽上,高峰期拥堵现象愈加严重。据此,首先阐述了车联网(V2X)技术。该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凭借在实时数据收集、传输和处理方面的优势,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V2X技术可以对城市快速路车流量进行预测并快速缓解交通拥堵。接着探讨了V2X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交通拥堵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智能交通信号控制、车速引导等缓解措施的实施效果。最后进行了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车联网技术在实际交通管理中通过对车速和车距进行优化调整,能提升整体道路的通行效率。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已成为电动汽车性能和安全的关键。传统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在监测、充放电控制、热管理和故障诊断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这些缺陷不仅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也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为此,研究了一种基于先进监测技术和智能算法的电池管理框架。该框架集成了用于实时状态监测的高精度传感器,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开发智能充放电策略,以提高充电效率和电池使用寿命。通过实验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框架的有效性。
摘要:为应对该技术在实时数据流处理及存储环节方面的挑战,提高系统效能与稳定性,采取对多种Python框架、技术方案以及实践案例做全面研究分析的办法,设计了借助Python的实时数据流处理与存储方案,涉及框架选择程序、数据采集预处理环节、存储架构设计安排等内容。实践证明该方案能切实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及存储性能,为自动驾驶决策奉上有力支持,这一成果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为达成更安全、高效、智能的出行给予了技术后盾力,对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具有显著意义。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如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在智能驾驶中,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汽车行驶安全性与效率。为了更好地探究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效用,首先分析了智能驾驶控制技术特点与优劣势,然后从环境感知、智能控制、规划决策等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运用。
摘要:随着航天器批产化的发展,定期识别元器件供应商风险,确保元器件供应链安全愈发重要。从技术、人员、质量、进度、财务等方面建立了可量化的宇航元器件供应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实现对供应商风险的量化分级管理,确保元器件供应链稳定运行。由于汽车行业同样面临高可靠性需求、供应链复杂性和国产化替代压力,其供应商风险管理与宇航领域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所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模型可直接迁移至汽车元器件供应商管理中,为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提升提供普适性解决方案。
摘要:针对汽车主动悬架的路面振动抑制问题,选择1/4车辆主动悬架系统模型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区间二型模糊模型的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方法。将二型模糊和无源性分析相结合,设计了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无源性理论对主动悬架系统稳定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个仿真算例,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固态锂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优良安全性等优势被视为未来电动汽车的理想动力电池。阐述了固态锂电池在提高汽车续航里程、确保行车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筛选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提升固态锂电池性能,针对性提出了提升固态电解质离子导电性,优化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策略。研究结论可为未来汽车固态锂电池材料的选择与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路线。
摘要:探讨了基于5G技术的智能汽车维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分析了5G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优势,随后提出了基于5G的智能汽车维修系统架构,包括系统总体设计、硬件组成和软件功能模块。同时,详细阐述了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如5G通信模块集成、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应用。最后,通过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研究表明,基于5G技术的智能汽车维修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维修效率、降低维修成本,并为未来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摘要:着重探讨FMEA失效分析法在某汽车车间设备调试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风机、燃烧机、输送机械等设备的失效模式及后果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FMEA实施步骤,包括组建团队、识别失效模式、评估风险、制定改进措施和持续监控等环节。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其应用效果,表明FMEA能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车间调试质量和生产效率,为项目调试工作的高效实施提供有效参考。
摘要:对汽车顶盖在冲压成形过程中所产生的缺陷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首先介绍了汽车顶盖的结构特点与冲压成形方向的原则,然后详细剖析了常见于汽车顶盖冲压成形中的缺陷问题,明确不同缺陷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缺陷问题所采取的模具调试措施。研究结论可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技术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汽车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首先概述了机器视觉技术在车用制动盘质量检测中运用的应用现状,指出该技术对于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两阶段检测、制动鼓蹄间隙检测、制动摩擦片厚度与制动性能检测、位置度检测等技术的应用要点。结论指出,汽车制造企业应以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机器视觉技术制动盘质量检测体系,促进企业在汽车制造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打造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现代化汽车生产企业。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职业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产业工人不仅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新能源汽车制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职业院校需要针对行业的不断变化探索出一套具备产教融合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因此探究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后市场人才培养路径对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以黔西南州为例,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与国家能源调整战略背景,聚焦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后市场,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人才缺口,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