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器荣获“玉龙奖”特别创意金奖 5月16日 ~19 日,2025第十七届上海“玉龙奖”珠宝玉器展在朵云轩美术馆3楼举办。该奖项创办于1997年,已成为上海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5月18日,主办方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公布了本届“玉龙奖”多项获奖名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推出的联名款闻喜声声事如意系列乐器荣获特别创意金奖。展会期间同步开展了网络投票活动,联名款闻喜声声事如意系列乐器入围了
2025年5月30日,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乐器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广州国际乐器展”)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圆满闭幕。作为乐器行业年度盛会,本届展会开设4大展厅,展出面积达4万平方米,超600家企业参展,以“产品展示+技术发布+产业论坛 + 音乐互动”四维创新模式,深度呈现乐器产业智能化转型、国潮创新、跨界融合等趋势,并与2025广州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2025广州光影显示元宇宙展同期举
唐文婷深耕于四川民族器乐表演艺术领域,她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琵琶演奏家,多次举行独奏音乐会;她是古乐挖掘复现的倡导者,将王建墓的二十四伎乐以古韵悠然的姿态活化展现于今人面前;她是民族现代室内乐市场化的探索者,将各种风格的民族室内乐以观众喜爱的仪态展演于音乐厅;她是民族器乐对外交流的践行者,带领天姿国乐不仅成为川渝文化中的靓丽名片,还走向全国并及世界各地…究其原因,一是其始终于民族器乐表演技艺的探索
摘要:在扬琴制作中装配琴面的琴马条是以高音马为基准,依次排列其它琴马条来完成琴面装配的。在琴马柱上张弦要符合相对应的挂弦轴与调音轴的平行要求。我们把一根或一组琴弦连接在挂弦轴与调音轴之间形成的琴弦线路称为“弦轨”。凡有琴马的乐器都有由高向低或反之的弦轨排列规律,如钢琴或筝、箜篌等。这些乐器的弦轨是可以称为弦序,如一弦、二弦等。而扬琴是多弦一音即一组一轨的乐器,无法用弦序来表示复杂的琴弦状态,因此派生出一种“弦轨”概念,有助于将装配中的安装规律说清楚。同时论述弦轨概念及应用,使我们的工作受到启发。
摘要:针对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量化不足的问题,提出多尺度特征融合与知识图谱协同的检测框架。通过改进YOLOv3算法,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增强纹理特征表达,采用GloULoss与Focal Loss优化小目标检测,结合多尺度特征金字塔结构使模型在乐器板材图像检测中取得85.6%的mAP@0.5,较原始Y0L0v3提升7.4个百分点。同步构建特征图谱与知识图谱技术体系,利用灰度投影曲线量化纹理间距与顺直度,通过边缘响应计算倾斜度与缺陷密度,并基于DroOls规则引擎实现质量等级自动判定,分类准确率为 90.36% 。实验表明,改进模型在泡桐木、云杉板材检测中有效解决了微小裂纹识别与多尺度纹理融合难题,推理速度达35FPS,满足实时检测需求。
所有钢琴调律工作者都知道,钢琴全音域各键音的取准有两种方式。方式一:凭视觉借助计算机软件提供的标准频率数据,逐一获得各键的律音精确,从而引证音程准确。方式二:凭听觉对构成音程根冠两音的频率比值进行调整,以达到音程精确,从而引证律音准确。无论何种方式的调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工作要素:A.视觉方法B.听觉功能C.手控技能。 被认为是视觉调律工作者们当然利用视觉方法在计算机软件中取得
引言 胡琴的改良可追溯至20世纪初,但系统性、科学化的改良始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周少梅、周荣根等人就着手改良二胡,他们加长琴杆至90厘米,增大琴筒并改用蟒蛇皮,提升了二胡的音量和音色。以刘天华为代表的音乐家在那个时代也尝试对二胡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包括定弦方式、演奏技巧、教学体系等方面的革新,使其从民间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胡琴泰斗陈振铎先生也曾尝试对胡琴形制进行改良
一次,我到外地参加一场大型古琴活动,席间我坐在一位浓眉大眼的中年男人旁边。他很和善地与我打招呼,在交谈中,得知他叫嵇孝华,是连云港市非遗项目“嵇氏古琴(斫琴)技艺”传承人。从友人的口中得知,嵇孝华还是嵇康的后人。 古今以竹林七贤为题的绘画作品不胜枚举,而嵇康就是当时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说起嵇康,古琴名曲《广陵散》因他而流传后世。嵇康字叔夜,谯国铎县人,魏晋时期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自幼
机械奏乐机(Mechanical musicmakers)被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轮擦提琴(Hurdygurdy)和擦弦钢琴(Geigenwerk),其发音依靠机械驱动发音,但具体到某个音则由人的手指控制。第二类则包括自动提琴(Automaticviolin)和管弦乐机(Orchesstrion),这类属于全自动乐器,“使用者只需要按所要奏的曲调,选取并装入相应的转筒或打孔纸卷即可。”③ 轮擦提琴
(接上期) 唇振气鸣乐器主要为弯腔唇振气鸣乐器,有螺、蠡、贝。按宋代陈旸《乐书》等分类记载,其中将弯腔唇振气鸣乐器归为“八音之外属”。 弦鸣乐器分为弹拨弦鸣乐器与击弦弦鸣乐器。 弹拨弦鸣乐器根据形状结构又可细分为梨形弹拨弦鸣乐器、匣形弹拨弦鸣乐器、弓形弹拨弦鸣乐器。 梨形弹拨弦鸣乐器有琵琶、五弦;匣形弹拨弦鸣乐器有琴、筝、瑟;弓形弹拨弦鸣乐器有箜篌;击弦弦鸣乐器主要为筑。《汉书·高帝纪》引
摘要:钢琴触键技巧作为钢琴演奏的核心,对音色、音乐表现力及情感传递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工具,对1979\~2024年间中国钢琴触键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年度发文量显示研究活跃度逐年上升,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谱及聚类分析揭示了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然而,当前研究存在缺乏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以及缺乏生理层面叙述等问题。未来研究应注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实践与创新,为我国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摘要:电子管风琴作为一种相对来说新兴的电子键盘乐器,其发展历程极具探索与研究价值。本文从电子管风琴的前身谈起,深入研究乐器的起源与诞生,梳理电子管风琴这一乐器在发展历程中外观形态的演变以及内置技术的发展,并讨论电子管风琴在国内的早期发展与专业化进程。
摘要:“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空间。本研究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文简称为通师高专)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小提琴课程在学生社区场域中实现德育目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通过构建“艺术浸润-情感共鸣-行为养成”的三阶育人路径,该课程在提升学生集体意识、文化认同和道德自律方面成效显著,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摘要:目前,高校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较为保守,与突飞猛进的中国音乐史研究步调不一致。就此本文以东亚乐器研究引入中国音乐史课程为例,讨论如何将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与学术前沿相融合。新的中国音乐史课程设计中,需考虑到知识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需考虑到课程思想观念的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行业建设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校教育改革也开始积极引进新媒体技术展开实践教学,以此丰富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将进一步对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出具体应用实施策略。
摘要:在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下,社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就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针对改革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组织排练能力等实施策略,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摘要:金钱板作为四川地区独特的传统说唱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推进,金钱板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地区中小学金钱板教学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阻碍,包括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资源匮乏和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教学路径,为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提供了参考。
摘要:竖笛乐器作为一种体小价廉、易于上手、表现力强、音高稳定、音色优美的古老乐器,其教育价值话题是一个多维度、立体而多层次的议题。它不仅关乎音乐教育本身,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联系紧密。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开展竖笛乐器教学,能够帮助我们从竖笛教育的音乐素养培养价值、竖笛教育的综合能力发展作用和竖笛教育的文化与社会意义等方面对中学竖笛教育的价值进行探究。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这位在音乐史上熠熠生辉的音乐巨匠,不仅是杰出的作曲家,更是卓越的钢琴家与指挥家。在他成熟时期创作的《音画练习曲》0p.39共包含了9首练习曲,创作于1916\~1917年间,每首都具有独特的音乐想象及技巧要求。其中《音画练习曲》0p.39,No.6,更是以其鲜明的音乐形象与深邃的内涵,成为了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他亲切地命名为《小红帽》。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SergeiRachmaninoff)音乐巨匠《音画练习曲》Op.39,No.6
摘要:文章以近几年《碰八板》舞台演出的作品为引,就“八板的定义,碰八板的定义;筝乐《碰八板》的音乐表象,弦索乐《碰八板》是演奏形式还是作品,筝乐《碰八板》和弦索乐《碰八板》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进行探讨。经例证论述,肯定了筝乐《碰八板》和弦索乐《碰八板》两个舞台作品的切实存在,并进一步阐述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渊源关系。
摘要:《陈隋》是琵琶传统文曲中的经典曲目,乐谱根据不同的琵琶流派风格,产生了不同的演奏版本。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先生,将浦东派的技法进行归纳整理。在其1991年版本的《陈隋》演奏谱中,可以发现谱面直观,且指法符号详实,演奏中应用最广。乐谱中出现了该流派常用的演奏技法,如“蝴蝶双飞”“飞”“临、挂”“上中下发音位置”“吟”“拖”等技法,这些技法丰富了乐曲的演奏,产生了更加细腻的音色变化。本文通过前人演奏录像、音频、文献等方式,将这些独特的技法进行分析与简要的罗列,并说明技法在乐曲的运用以及技法在乐曲中产生的不同音色效果,感受浦东派的演奏艺术魅力。
摘要:萨克斯管作为一种融合了木管与铜管乐器特性的管乐器,具备独特的音色及演奏技巧,将其应用于交响乐中,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从萨克斯管发展、音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萨克斯管在交响乐中的作用,探讨了萨克斯管在交响乐中的应用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一、笛文化的价值 器乐里笛的存在不可或缺,不论全编制交响乐团还是小型乐队大多有笛的声部。在一般乐队里往往是领奏乐器,笛如此受宠原因颇多,绝非浪得虚位。因为笛,国风、国潮、国粹里多了一抹亮丽的翠绿,沁人心脾的馨香。 工业革命后文明进步节奏越来越快。物质条件改善,生产力提高,深深影响了人类社会多方面的伦理生态。和万象更新、日新月异的大节奏不同,民族乐器一如既往质朴简约,蕴文守正,千秋传承。没有大变
每一位青年音乐学子都怀揣着一个有关音乐的梦想。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编织着中国音乐事业的明天。今天让我们走进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一一革胡传承人吴昱忻,品读他的音乐故事! 回首中国民族乐器改良发展历程至今,在短暂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汇了无数改良者的智慧。别看吴昱忻只有20多岁,但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中国民族拉弦乐器的新时代改良事业中,并探索以东、西方音乐文化交叉结合的方式,推动革胡艺术的进一步改良。这
编者按: “人与乐器”是中外画家所钟爱的主题之一,充分说明乐器与人的亲密关系。乐器,是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人们的内心;乐器,为芸芸众生的平凡生活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本期刊登几幅外国油画家绘制的“人与乐器”的作品,以飨读者。
摘要:“智慧型中国乐器博物馆”旨在为中华民族音乐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科学研究数据的信息与资源宝库。该项目基于虚拟现实、三维建模、音频处理和交互设计等多技术于一体的创新性项目。目前已建设“1馆3端7厅86件”,是具备虚拟全景体验、虚拟仿真、智能交互、乐器科普与在线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乐器博物馆,可在VR端、网页端、安卓移动端三平台运行。该馆的建设借助虚拟现实创新应用,让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活力。
“京西太平鼓”,因其特定的地域性,特指在北京西部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在古今文献和民间传播中多称为“太平鼓”。研究员在对“京西太平鼓”进行历史考索时指出,广义的“太平鼓”,与秦汉时期祭祀所用的韓鼓或军中使用的鼓有远亲关系。现在流传的京西太平鼓则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太平鼓不仅扮演着伴奏乐器的角色,更多的也是这一民间艺术的舞蹈道具,舞者不仅要敲鼓还要舞鼓,艺高者要达到舞鼓合一的境界。 2006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数字效果器领域涌现出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并受到了全世界用户的认可。今天介绍的这款,则是一款极具设计感的小玩意。 复古与时尚结合的外观 初见AMPGO的外观,最吸晴的当属机身正面的多功能旋钮,不禁让人联想到口袋相机的镜头,复古的同时也兼具一丝时尚感,与大部分传统效果器生硬枯燥的外观设计截然不同。还具备超迷你身材和超轻重量,拿在手中显得精致而又时尚。 随时随地练琴
我是在一次音乐会现场见到徐洋的。当天他并不是主角,几乎埋在了硕大的架子鼓背后,很难被观众多看到几眼。直至某一首时,他走向台前,坐在了一个箱鼓之上,我这才关注到他。此刻,他正处于舞台的中央地带,镁光灯将他的黑色衣衫打得闪亮,这个人却只是微微昂着头,眼眸不知飘向了何处角落,随着旋律儒雅地拍打起节奏。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于是那天,我推开了他的工作室大门,去倾听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徐洋
我清晰地记得一件事,十多年前一个中午,我一边听网络播放器播放的每日推荐歌 2014年,《我的滑板鞋》火遍了大江南北,火得那么的透彻,我不多介绍你也知道,没错,那就是社会学视角的审丑。 审丑,在中国一直都是很普遍的,这可能是我们从小被接受教育也没能感化好的一种人类潜在的基因形成,城市人嘲笑农村人老土,开汽车的瞧不起骑自行车的,念书的嘲笑耍猴的,讲普通话的瞧不起说方言的,气人有笑人无的一种状态,你
摘要: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碳纤维因其高强度、低密度及优异的稳定性,逐渐成为替代传统木质面板的有力候选。本文针对原声吉他,系统研究了不同厚度(2mm与1.5mm)以及不同编织方式(交叉纹路与单向纹路)的碳纤维面板对吉他结构和声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数控切割和环氧树脂粘接等工艺,并结合频谱-时间分析方法,对吉他的装配质量、机械强度和音色特性进行了详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面板在低频共振和延音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但在高频区域泛音衰减较快。本文结合实验数据对其成因进行讨论,并探讨了未来改进的可能方向,以期为碳纤维在乐器制造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
自1974年由BobTaylor与KurtListug在美国加州创立以来,TaylorGuitars便以其精密的工艺与技术驱动的设计理念在全球吉他制造领域中脱颖而出。与其同时代品牌Martin不同,Taylor从一开始便不以复刻古典工艺为目标,而是试图为现代演奏者提供更精准、更便捷、更高适应性的演奏工具。Taylor的品牌理念可以总结为“以技术回应音乐性”。特别是在琴颈结构的创新上,Taylor走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电吉他的发展史如同一部生动的乐章,记录了从文化输入到本土创新、从代工生产到全球竞争的演变历程。本文将内地电吉他发展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成长期与成熟期这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列出代表性事件并讨论该事件的背景与影响。 一、萌芽期(1980年代-1990年代初):摇滚浪潮与早期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摇滚乐通过非正式传播渠道,例如打口碟,开始在内地传播。其引发的文化震荡
5月12日,著名二胡制作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胡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吕建华先生“花甲大作”发布会在举行。本次发布会上,正式启动“吕建华花甲大作”系列活动,发布了吕建华先生花甲之年精心打造的“律吕”系列和“甲子”系列,共72把精品二胡。 “律吕”系列共12把传世二胡,材料珍贵非凡,主要采用印度檀香紫檀和红木材质,其中印度檀香紫檀料来自古庙的庙柱和日本三味线回流的材料,红木料则来自明代高官显贵府邸的
5月7日上午9时30分,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胡海泉唢呐艺术表演与编创人才培训》开班仪式在中央民族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仪式标志着一项肩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唢呐艺术重任、为新时代培育复合型唢呐艺术人才的工程正式启航。 胡海泉1935年生于辽宁,是我国著名唢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为唢呐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也是该院最有影响力的专
当经典旋律邂逅青春力量,一场震撼心灵的音乐盛宴在京郊平谷璀璨绽放!5月4日,华东音乐厅内举办“中国乐谷系列音乐会之‘致敬青春祖国的情怀’2025·京郊巡演中国作品音乐会”。88岁高龄的著名演奏家、指挥家蒋雄达携手北京太阳青少年乐团40余名成员,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充满朝气与力量的日子里,以音乐为笔,以旋律为墨,尽情抒发对青春的歌颂,深情演绎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奏响动人的青春华章。 据悉,作为国家音乐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