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以小说《起死》来重写道家原典,延续“庄子遇骼髅”的母题,表面上以六经注我的方式传播现代理念、否定庄子,实际上鲁迅的独立精神、对真人的追求以及大胆的怀疑精神皆是对庄子的继承,这种“姿态上的背离和精神上的契合”与2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以及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立场有着密切关联。 一 《起死》对《庄子·至乐》的继承与重构 (一)《起死》对《庄子·至乐》的继承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起死》对《庄子·至乐
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在20世纪初兴起,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元素,还吸纳了西方浪漫主义的精髓。五四时期,创造社高举浪漫主义的旗帜,其中的两位代表——郭沫若和郁达夫则分别以激情型浪漫文学和感伤型浪漫文学著称。感伤型浪漫文学主要有“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两大主题,受到了俄国“多余人”形象、日本“私小说”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感伤传统的影响。 郁达夫在《文学概说》一书中对浪漫主义的起源与
《拜月亭记》即《幽闺记》,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作品,与《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据传为元代戏曲家施惠所撰,现存最早版本为明万历年间世德堂刊本《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徐渭《南词叙录》著录时题为《蒋世隆拜月亭》,归人“宋元旧篇”范畴。本文选取《全元戏曲》收录的世德堂刊本《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四十三出版本)作为文本分析依据。 一、叙事策略与人
说起古代诗歌经典,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诗经》与《楚辞》这两部经典著作,它们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扛鼎之作,为后世诗歌的发展铺就了基石。本文从地域文化、艺术手法、语言形式等角度,结合具体的诗歌篇章,深挖它们在文化基因、审美偏好以及社会功能上的差异,剖析它们是如何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学传统的。 一 、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层分野 (一)源于中原农耕文明的《诗经》 《诗经》诞
滕王阁作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意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滕王阁序》是中国骈文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唐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滕王阁意象借中朝“诗赋外交”传入朝鲜半岛,并在朝鲜汉诗中历经本土化接受及再创造,该过程既彰显朝鲜文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又推动了本土情境的意象重构。朝鲜汉诗对滕王阁意象的接纳,乃文化传入所致,亦为本土意识苏醒的体现,其重构过程反映了中朝文学交互的复杂性与创
本文以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为切入点,聚焦小说中“美国梦”这一核心命题的嬗变及幻灭,通过解构爵士时代的社会阶层固化、消费主义异化及人性迷失等多重维度,揭示小说蕴含的现代性悖论:在物质繁荣的表象下,个体如何被资本逻辑逐渐吞噬。本文采用新历史主义与批判理论相结合的阐释路径,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文化肌理,着重论证了盖茨比悲剧的当代隐喻一—当财富积累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理想
随着当代音乐的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渐呈多元化态势,融合民族、美声、通俗等多元唱法,表现出多样的艺术表现力,该趋势不仅带动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也促使古典诗词与现代审美相融,焕发崭新的生命光彩。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演唱风格的概念 曲的表意空间,也使古典诗词在新的音乐语境中激发出新的艺术魅力。例如当表达豪放激昂的诗句时,会引入美声唱法,表现高亢有力的音色;若要表现出细腻婉约的意境,会更
在东海之滨,矗立着这样一座小城,它将山的神秀与海的气魄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篇宏伟的交响乐章,这里便是台州。台州,依山傍海,境内多山地丘陵。除了天台、仙居和黄岩,台州的其他县市区均临海。台州的山地居民依靠开垦山地,发展出丰富的农耕文化;而沿海居民则主要依赖海洋资源,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山的秀美与深邃,海的辽阔与无垠,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的“山海文化”,孕育了与自然对话的生存智慧,从而塑造了具有台州
民间旋律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地域特色,展现了不同地域人民的情感世界与审美追求。在当代音乐创作与改编中,民间旋律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器乐、声乐作品之中,更成为合唱艺术中极具生命力的重要题材。 一、民间旋律题材在基础合唱曲式中的音乐特征 (一)音阶、调式与节奏特征分析 民间旋律的音阶与调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五声音阶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运用广泛,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为“器乐大师”,他的声乐作品却鲜少被提起。《胜利的犹滴》是1716年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为庆祝威尼斯在第七次威土战争中胜利所作,也是他唯一得以留存的一部清唱剧,《手持火把和蛇》是剧中瓦格斯的咏叹调之一,其音乐色彩丰富,技巧性强,需要演唱者对音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咏叹调作品。 一、乐曲背景 (一)清唱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交流互鉴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舞剧蓬勃发展,各自散发着独特魅力。笔者以案例分析法为核心研究方法,选取《丝路花雨》《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这三部舞剧进行关联性分析,旨在通过剖析三部舞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能够以小见大,寻找舞剧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与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让舞剧这颗艺术明星持续在人类文化的浩瀚星空中绽放。 一、舞剧概述
传统的修辞格“隐喻”通常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用来进行比喻性的表达,重点在于用“概念A”代替“概念B”,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就是将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知识框架中的认知过程,侧重关注由“概念A”到“概念B”的结构性映射,使得抽象的概念得以在已有的认知框架内得到解释与理解。概念隐喻通常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种类型,实质都是将熟悉的经验结构映射到新的抽象概念中,增强人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思考能
以往的军旅题材舞蹈作品惯于塑造勇敢壮烈的男性英雄形象,采用宏大叙事与技巧炫技,但军旅舞蹈《我等你》打破了这一局限,以女子群舞的形式塑造了一群等待爱人归家的女性形象,以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为线索,表达和诉说着对军人的敬意,凭借新颖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脱颖而出。编导韩真以创新性的视角去诉说英雄主义,将鲜为人知的“后方阵地”搬上舞台,让“后方坚守者”尽情诉说思念。 一、动作与道具的情感表达 (一)以静坐为
藏语“q”(Rgysgzhs)音译“甲谐”,意为“隆重的歌舞”。甲谐舞蹈起源于西藏的宗教仪轨和宫廷祭祀活动,最初由僧侣在寺庙中表演,旨在通过象征性的舞姿与面具驱邪祈福、弘扬佛法,它长久流传于日喀则等地。随着时代的演变,甲谐逐渐从宗教殿堂走向民间节日,形成兼具宗教、礼仪与娱乐功能的舞蹈样态。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甲谐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敬的内容,更在节奏、动作、造型及音乐风格上展现出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个艺术领域都受到这种文化多元化环境的深度影响,舞蹈编导的创作也不例外,本文深入剖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舞蹈编导创作的新变化、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策略,经对舞蹈创作中不同文化元素融合方式的探究,探讨怎样在留存本土文化特质的同时,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作既有民族精神又有世界胸怀的舞蹈作品,为舞蹈编导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创作实践提供借鉴。 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独特的艺术呈现形式,承载
舞蹈身体语言学不仅是人类思想行为的载体,更是人类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舞蹈中,舞者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来传达情感和意义。本文笔者之一、的编创的舞蹈作品《手龙人》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梁龙舞”为创作素材的民间舞蹈,在传统龙舞基础上做了创新。选定“手持龙”作为核心表现元素,结合现代舞台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龙舞动作,通过舞者与道具的配合,展现了一种直冲云霄、坚不可摧、锐
巴黎的城市改造为印象派画作提供了重要的创作主题,新巴黎的空间形态与社会关系成为艺术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切人,结合列斐伏尔关于“空间是社会关系的容器”的观点,探讨印象派画作如何呈现城市空间变迁背后的社会关系重构,尤其是女性所受的规训及其反抗。 一 、导论:现代性的裂隙与视觉重构 在《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曾深情地写道:“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
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战争的胜利和共和国的成立宣告西班牙30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国家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之间摇摆不定。这一转型期的墨西哥艺术和文化经历了“文艺复兴”,艺术家致力于恢复和重新定义墨西哥文化,艺术作品融合了本土传统、民间艺术和宗教象征。公共艺术项目,尤其是大型壁画,成为艺术家展示作品的重要平台,显示出艺术的社会功能。墨西哥独立战争后,艺术家创
话剧《茶馆》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戏剧艺术特色、叙事设计和剧情情节广受观众的好评和喜爱,既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遵循了文艺的发展趋势,是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抚今追昔的产物。在以文笔穿透历史的同时,作品具有对时代风貌与社会生活恰到好处的定位与剖析,塑造了多个富有灵魂深度的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话剧《茶馆》的珍贵性不仅在于其戏剧性的跌宕起伏,更归功于剧本字里行间透露的文学性。本文使用反描法和侧面透露法以小
1995年,日本电影《情书》上映,在其温馨的故事和精致画面的衬托下,成为影视艺术讨论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有机生命,本来就有归宿,其归宿是分解回无生命物质即无机物,人企图让这种还原回到自身的趋向和返回,在某些方面就表现为创伤行为的反复、丧失对象的凝缩等。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笔者深入分析影片内容,探讨死亡驱力与记忆重构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研究影片中爱情疗愈与社会哲学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东北地区作为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抗战题材影视剧是传承抗战精神、树立“十四年抗战”历史观的重要载体。 一、回应时代关切,呈现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的民族历史 牢固树立“十四年抗战”历史观,成为今天大众化教育的新命题。在这一背景下,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紧扣时代脉搏,
2022年,电影《雄狮少年》凭借其艺术创作上的勇敢尝试和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和票房回报。影片的叙事结构完整,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画的创作思路,在动画特有的实验性和创造性手法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神话与现实:神话霸权与角色塑造 从1941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开始,国产动画电影的神话属性便得以凸显和传承,例如《大圣归来》《姜子牙》《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世界文化呈现出“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局面,如何通过多元文化载体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时代课题。在目前的国际文化传播格局中,美国迪士尼动画近乎成为全世界通用的“童年”符号,而中国许多画风生动、寓意深远的动画作品在国际上却鲜为人知。中国经典动画作品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蕴含着中国神话丰富性、审美独特性、哲学深度和价值观精髓的宝贵文化产品,是联结起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群体
2003年在韩国上映的电影《假如爱有天意》,由郭在容导演自编自导,是一部充满纯爱元素的作品。郭在容导演以其对青春情感故事的深刻诠释而闻名,他的影片通常展现出“浪漫青春”这一特色。《假如爱有天意》以其唯美的画面和浪漫的氛围为基调,巧妙地运用了双线叙事技巧,讲述了两代人之间既凄美又纯洁的爱情故事。 娄烨作为第六代导演中最具个性的代表之一,无疑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与第五代导演致力于通过电影深
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初期。从现代主义设计起始到后现代主义兴起,其间大约有两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第一次运动浪潮的时间大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发展,经济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工厂制逐渐取代工场手工业制,女性劳动力大量进入市场,逐渐实现经济独立并参与社会生活;第二次运动浪潮从20世纪60年代持续到70年代,“二战”后,女性被资本主义国家号召回归家庭,这是
数字媒体技术的迭代为影视后期制作带来革命性变革,打破了传统制作模式的局限,使画面呈现、叙事表达更具创意与张力。从虚拟场景搭建到特效渲染,从智能剪辑到跨媒介融合,数字媒体技术重塑了影视创作流程与艺术形态。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创作同质化、艺术与技术失衡等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逻辑与优化策略,对提升影视创作质量、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戏曲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岭南地区关键戏曲种类的广东汉剧,在它的艺术体系里,青衣行当有着特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本文以经典广东汉剧剧目《秦香莲》为切入点,从情感表达和角色定位的角度展开分析,以期深入认识广东汉剧表演艺术的规律,给传统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一、《秦香莲》中青衣角色的定位分析 (一)秦香莲角色的传统定位与广东汉剧的演绎特色 在传统戏曲叙事体
广东汉剧是有着几百年悠久历史的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岭南艺苑中璀璨夺目,汉剧《春娘曲》更是一朵盛开的艺术奇葩。头弦作为广东汉剧文场领奏乐器,在《春娘曲》的演奏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笔者的演奏实践经验,结合头弦乐器特点,对演奏心得进行了梳理归纳,以期为广东汉剧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广东汉剧《春娘曲》概述 (一)广东汉剧的艺术特色与历史渊源 广东汉剧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