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作家创作的弹词小说以女性为文本叙事中心,以“恨生不为男子”为出发点,演绎了一系列女扮男装的故事。《再生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陈端生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将孟丽君的身份危机描写得引人入胜,展现了她的女性意识。 一、内心独白书写与女性意识觉醒 (一)独白形式的突破与嬗变 传统弹词小说普遍采用“代言体”叙事模式,即通过说书人全知视角转述人物心理活动。这种叙事方式在《再生缘》开篇仍有运用,如第
杨柳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文学意象,常被诗人寄托丰富的情感。本文对杨柳在古诗中的多重意象进行了分类探析。以柳惜别是古诗中最经典的意象之一,古人多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寓意挽留和不舍。杨柳是春天的使者,诗人多借杨柳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古时杨柳常被用来形容女子,形态上的纤细柔弱与古代审美中女性修长曼妙的身姿契合。杨柳还具有人格化的意象,象征着坚韧不拔、顽强生长的精神,体现了高洁之士超脱世俗、不随波逐流的
西奥多·德莱塞在《美国悲剧》中塑造的人物克莱德·格里菲思(以下简称克莱德),是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典型产物。通过默顿的失范理论审视这一角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社会文化目标与合法实现手段之间出现断裂时,个体如何被迫成为“革新者”,最终走向毁灭。克莱德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失败,更是整个失范社会的必然结果。 一、克莱德的美国梦 (一)对财富与奢华生活的渴望 克莱德出生在一个贫穷的
“媒介”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及对话的工具,自人类诞生起便伴随其左右。随着人类逐渐从远古走向近代再到现代,媒介也不断实现着自身技术的更迭,可以说无论是语言、文字、书籍还是电视、电脑,它们最初诞生的原因最初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有效交流。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媒介作为一种人类发明出来帮助交流的工具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并开始影响人类的思想。因此,便有了无数国内外学者来研究和印证媒介自身的“意识”。尼尔·
2014年凭借《心迷宫》获得第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单元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情长片奖项。但这部获得如此称赞,豆瓣评分高达8.7分的影片,却只花费了170万元,影片中大多是非职业演员,镜头语言也比较匮乏,由此可见这部影片能获得如此高的声誉主要得益于其复杂的叙事结构。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出发,从非线性叙事、叙事视角等方面分析该影片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非线性叙事 《心迷宫》属于悬疑片
詹姆斯·费伦认为,修辞性叙事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为某个目的向某个人讲述发生了某事”,这一动态过程注重作者、文本以及读者三者之间的循环交流与反应,通过文本的内在冲突和作者、读者之间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分歧,更好地引导文本走向。2014年,忻钰坤导演的首部悬疑影片《心迷宫》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一举成名。2018年,他的第二部悬疑影片《暴裂无声》问世后依旧获得了较高的专业评价和市场反响,并因此进人主流
戏剧文本的生命不止于书页,它需要通过舞台实现再创造与再诠释。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实验剧场,文本与舞台之间的张力与对话始终存在。传统研究多强调剧本文学价值或表演艺术的独立性,而忽略了两者之间深层次的互文关系。随着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学界逐渐认识到文本之间、媒介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对话”与“互引”。戏剧作为书写文本与舞台文本并存的艺术形式,其内在结构本身即体现出互文性的基本特征。舞台呈现并非“还原”文本,而
当前,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期,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愈发重要,观众对肢体戏剧的关注度逐渐增强,比如在戏剧表演市场中出现了诸多以肢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剧目,其中《朱尔旦》《水生》等戏剧获得了不错反响。《朱尔旦》曾在第28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进行展演,演出后韩国观众踊跃提问,其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让这部作品跨越了语言和文化隔阂。的就国风肢体剧《朱尔旦》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就《朱尔旦》夸张
《雷雨》中的周朴园被作者曹禺称为“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他被封建社会禁锢灵魂,绝情寡义且虚伪自私。然而,我们细细剖析,依然能发现曹禺对人物塑造的微妙之处,人性的挣扎与无奈尽在其中。周朴园亦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藏在了他的心灵密室里,这间密室关闭了三十年,没有任何人走进去过。 在全剧的最后,周朴园竟亲自打开了这间密室,他充满忏悔地让周萍去认自己的生母侍萍,这显然是与周朴园平日里的形象相悖的。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载体,其角色意象塑造蕴含深层机制。文化基因作为民族精神融合体,通过原型植入贯穿整个舞蹈创作表演。当下研究对舞蹈角色文化内涵解析不足,探究这些机制可揭示舞蹈与民族文化的关联,为角色塑造提供文化溯源视角,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文化基因的原型植人机制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在舞蹈角色意象塑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原型植入机制,作为
久石让是一位极其优秀的电影音乐创作人,他与宫崎骏的合作使得电影中音乐与动画的协同机制突破了传统视听叙事范式,通过主题旋律的符号共振、声音留白的叙事处理以及东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为观众构建出超越画面的情感与哲学深度,开创了音乐与视觉互渗的超文本叙事体系。本文以《千与千寻》为例进行分析,深度探讨其音乐叙事,为数字时代的跨媒介叙事研究提供参考。 一、久石让与宫崎骏的音乐叙事关系研究背景 20世纪末至
自19世纪中叶起,上海凭借开放姿态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前沿阵地。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国际化的都市之一。这一时期,西方音乐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其中尤以上海最为显著。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潮流中,中国作曲家们在立足中国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创作技法来创造“新音乐”,成了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主题。上海,这座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城市不仅接纳了多种西方音乐形式,还孕育出一种独树一帜的城市音
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加上口腔、舌头、鼻腔的配合,发出悦耳、连续且有节奏的声音。声乐和器乐不同,声乐完全依凭人体发声器官的协调运动来运作,靠科学化的人体呼吸、共鸣、咬字等技术来优化声音表现。它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通过歌声传达精练的歌词及富含情感的旋律,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发展进程中,如何唱好声乐作品一直是声乐领域的核心课题。深入探究这一问题,能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演唱水平,对声乐艺
浪漫主义时期(约1820—1900)是钢琴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作曲家如肖邦、季斯特、舒曼等通过音乐语言的革新,使钢琴作品具有空前的情感张力与戏剧冲突。在这个阶段,踏板的应用从古典主义的规整性变得更具主观性和表现力,成为连接技术和艺术的核心媒介。研究浪漫主义钢琴作品踏板的戏剧性塑造,不仅可以加深对其内涵的认识,还可以为当代演奏实践提供历史依据和技术指导。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演奏中踏板运用的戏剧性
钢琴演奏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演奏艺术家,在音乐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乐曲。在钢琴演奏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带给听众更加独特的艺术体验和精神享受。本文立足于钢琴演奏,探讨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价值,分析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策略,以期为钢琴演奏带来更多参考。 从本质上讲,钢琴演奏是向听众进行音乐艺术传递的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便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经济文化交融枢纽,黄河文明的滋养与历代王朝的更迭在此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土层。从殷墟甲骨的文字密码到龙门石窟的艺术瑰宝,从嵩阳书院的儒学遗风到《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河南这片土地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而在其璀璨的文化谱系中,河南音乐艺术如繁星般闪耀一既有榔子腔的高亢激越,亦有曲剧的婉转细腻,更有越调的古朴苍凉,每一种声腔都镌刻着中原儿女的情感记忆,每
每当走进潮汕那充满烟火气的街巷,不经意间,一阵悠扬的古筝声悠悠传来,瞬间就能把人的思绪拉进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这便是潮州筝曲的魅力。在中国古筝艺术的大花园里,它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凭借“轻、重、活、反”这四大独特调式,弹奏出别具一格的旋律,承载着潮汕地区数不清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根据《人类学词典》,民族志就是“通过实地调查对一个当地文化的系统描述”,通过对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音乐素材,在创作过程中进行运用与发展,可以使少数民族音乐不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满族音乐 满族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散居各地。源于女真。满族民歌是满族人民在重要活动中的生动写照。在满族人民的心中,萨满神通广大,可以消灾治病。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与汉族民歌相比,除了共同
梅兰芳在北京的居处有九处,书房有很多斋名,最早的是缀玉轩,取自姜夔《疏影》中的“苔枝缀玉”,意为群贤毕至,熟悉梅兰芳的朋友称他为“缀玉轩主人”。1916年梅兰芳搬入前门外北芦草园,缀玉轩是其书斋。1923年梅兰芳迁入无量大人胡同(今红星胡同),依然沿用“缀玉轩”的名字作为书斋。这处书斋由四个房间打通而成,非常雅致。梅兰芳在此练功、排戏、读书和作画,这里也是他与各界朋友一起聚会娱乐的场所,缀玉轩成为
俑作为古代丧葬文化的一类重要随葬品,也被称为“偶人”或“象人”。这一特殊的丧葬习俗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研究,目前已知最早的俑类文物出土于商代晚期,如1937年安阳殷墟出土的戴枷陶制人形雕塑像,就是早期俑的典型代表。新疆出土的随葬俑既是反映古代西域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又是了解和探究其社会形态、宗教信仰、艺术特点以及丧葬习俗的实物依据,研究随葬俑既可了解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历史,也
作为首款国产3A级游戏,《黑神话:悟空》是多种艺术元素融合的产物,实现了《西游记》的现代转译以及东方美学与全球传播的交互。其以虚实共生的美学元素打通实体与虚拟空间,以跨媒介叙事符号推动经典重构与集体共创,以内外联动的传播场域促进了多元话语互释,实现了现象级传播向文化级对话的跃升。《黑神话:悟空》在技术媒介与多元话语共振的场域中,为中国文化数字化传播提供了经典范式。 一、游戏本体的艺术解构:传播内
本文以数字戏剧《麦克白》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技术在戏剧创作中的应用范式。通过分析该剧的表演方式,揭示数字技术对戏剧美学体系的革新作用,为经典文本的当代诠释提供了新的范例。 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艺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戏剧创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一种由虚拟现实、智能影像合成、实时互动等新技术催生的虚实交织的新型戏剧形态—“数字戏剧”应运而生。 一、智能时代的戏剧革新:演员表演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实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声乐界开始尝试在民族唱法中融人美声唱法,无论是引人美声的呼吸支持以增强民族唱法的持久力,还是借助民族唱法的吐字润腔来丰富美声表达的地域韵味,均体现出二者融合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但在高校声乐表演中,民族唱法的方言吐字、高位置共鸣、个性化润腔的特点,与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连贯性、整体共鸣与呼吸深度的特质,使二者在融合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挑战。本文聚焦高校声乐表演场景,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民
近年来,方言流行歌曲作品通过多样的声音元素,构建出独特的声音景观,营造出极为真实的地方场景,这与声音生态学之父穆雷·谢弗提出的声景理论的具体内涵相契合。五条人乐队基于海丰县城这一背景创作的专辑《县城记》,其中拼贴使用的声音采样及特殊乐器的音色,真实地还原了县城的空间和时间特点,方言演唱的表演形式则进一步唤起了听众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这一创作现象构建出的地方声音景观印证了声景理论在方言流行歌曲创作
关于传统戏曲现代化改编的研究已形成多维学术视野,现有成果多聚焦于三个方面:“非遗”保护政策解读、青年观众审美偏好分析和数字媒介应用探索。然而,这些研究普遍缺乏对地方剧种在惠民演出中文化适配性的系统性考察。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汉剧为例,其经典剧目《春娘曲》的当代转化实践表明:剧目遴选需要兼顾“非遗”传承与青少年美育双重使命,但现有研究尚未建立该领域的评估模型。在导演二度创作环节中,文本解构、舞台
民间艺术是指民众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比如剪纸、刺绣、陶瓷、年画、编织等,都是极富区域性特色和人文气息的文化形式,用象征性的形象反映人的情感意志、主体观念、认识方式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视觉符号系统本身也渗透着民族记忆,包含着独具特色的美学观和哲学思辨。本文将从民间艺术的视觉特征及文化价值出发探索其应用,为构建文化之根的现代设计语言提供参考。 一、民间艺术元素的视觉特征解析
首饰作为人与物情感连接的媒介,通过现成品的使用,既能表达个人的情感记忆,又能传递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在创作中,首饰艺术家通过对物的独特运用和巧妙设计,使得首饰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成为承载情感和观念的艺术作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物的关系也将继续演变,首饰作为这一关系的重要媒介,将在艺术和社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现成品首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物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还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