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魅力绽放罗马 当地时间4月21日,“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在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闭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资助项目,该展由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中国国家画院、意大利罗马市文化局、帕拉博览会特别机构、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欧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凌霄以及众多当地艺术家出席闭幕式。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中国美术报:此次中国国家画院的欧洲之行包括意大利罗马的展览闭幕活动和与法国巴黎艺术机构的会谈。其中,“生机盎然的世界”展览作为中意建交55周年的献礼,意大利观众和艺术界对展览的反响如何?对未来中意艺术交流合作有何启发? 刘万鸣:此次我院为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精心策划的“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展出来自中国国家画院55位艺术家的55件作品,通过水墨丹青的艺术形式,向意大利观
加布里埃莱·西蒙吉尼(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展览中有两件作品令我印象深刻。一件是《古木狸影》,艺术家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磅礴的生命力,体现了极强的艺术张力。大自然的生命都是生长的、动态的,作者的技法非常精准和精妙,而且极富诗意,这不仅是对生物简单的外在描绘,更是精神层面的体现,能够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另一件《鹰笛》使用了非常传统的手法,但在造型上进行了变形处理,使画面呈现如同一阵风一样充满了力量
本报讯 5月10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安徽省书法院承办的“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巡展广东站暨第十四届岭南书法大讲坛”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全国各省级书法院的近300件作品,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全国各省级书法院的创作新成果。同时,也为广大书法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专业领域内对创作理念及展览新机制的深入探讨。 开幕式上
本报讯 5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项目“天宫灵境——敦煌壁画建筑装饰艺术数字化展览”在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开幕。此次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联合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协办。 此次展览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包含敦煌壁画建筑装饰解析、建筑线描色彩复原图、AI生成技术与动态分层技术展示、3D打印模型展示、建筑数字互动游
本报讯 4月29日,由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长安画派艺术中心(陕西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传世风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二十世纪中国画珍藏展”在长安画派艺术中心(陕西美术馆)举办。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精选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名家优秀作品,其中多数作品为首次展出,包括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叶浅予、吴冠中、于非闇、关山月等名家的作品,共计
中国工艺美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为内核,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 今年以来,多场工艺美术展接连登场。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三重阶:中国与东亚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甄选不同年龄段、学术背景的手工艺创作者,共探东亚传统手工艺发展与未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
本报讯 5月8日至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率队到贵州省毕节市开展民盟中央“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工作调研并出席捐赠仪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谢经荣参加活动。贵州省委常委、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豫贵,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盟贵州省委主委冉霞参加活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为当地师生授课。 在5月9日由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
5月1日,由河南省美术馆主办的“山河·土地·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河南美术”在河南省美术馆一号展厅开展,此次展览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 展览以河南省美术馆的藏品为基础,通过“绘山河之貌,展时代新颜”“抒土地诗情,寄家园之思”“写人民形象,寓人文关怀”三个单元,展出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素描等共计86幅作品。本次展览策划思路的形成得益于多年来河南省美术
本报讯 4月18日,宁夏美术馆(宁夏书画院)新展“黄土是我的气质——‘厚土油画会’与宁夏当代油画作品展”开展。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本次展览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梳理,为宁夏美术发展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与思考维度,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 本次展览以“厚土油画会”为切入点,构建起三重叙事维度。第一部分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资料、代表作品以及场景复原
继承·拓展——民族题材综合材料绘画邀请展在京举办 5月7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学术支持、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继承·拓展——民族题材综合材料绘画邀请展”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同期举办了“中国民族美术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展览以“继承·拓展”为主题,共展出60余件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参展作品来自全国10余个省区市,涵盖了多样化的主题、风格和技法,充分展现了民族地区及民
本报讯 4月29日至5月12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向设计致敬——陈汉民设计文献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以200余件作品实物、档案文献与设计手稿、研究图示等,系统梳理、展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承上启下的开拓者陈汉民的设计思想、设计实践与教育理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回忆了陈汉民作为教师、教学督导和平面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对于学院设计教育学科建设与
本报讯 5月11日,“人生旅痕——林加冰油画展”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开展。本次展览汇集了油画艺术家林加冰的40余幅作品,以“人生旅痕”为主题,通过风景、静物、动物创作,全面展示了林加冰数十年来的艺术探索与人生历程。 林加冰,1945年生,197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研修班。曾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后任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出版印
本报讯 5月9日,“历史的约会——李立新绘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展出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李立新长期游历世界各地,进行人文考察,在此过程中结合自身感悟而创作的46幅绘画作品。 李立新的绘画作品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讲述着历史与地域的故事,体现出他对古老文明遗址与现代景观的独特理解。他的创作在追求中国内在文化气质的同时,采用西方现代绘画色彩表现语言,将中国水墨画的柔和与西方绘
本报讯 5月3日,“谁人得似张公子——张大箴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空间站举办。本次展览展出张大箴近年创作的作品55件,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新貌。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对张大箴的艺术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张大箴的作品在当代水墨艺术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价值:其一,在画面氛围营造、形式语言探索和色彩运用方面,艺术家构建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语汇;其二,作品既体现了对传统
【编者按】5月13日至25日,由重庆大学、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主办的“心象游踪——冯东东作品展”在重庆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特别邀请张楠木、张冰纨担任学术主持,李裕君担任展览策划,展出了冯东东多维创作的作品,其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画家早期至最新作品。在画种跨度上,从人物、花鸟到山水,从工笔、水墨、没骨到线描,每一件作品都在讲述画家创作的不同状态,展现着对自我与世界的持续探索。 冯东东的作品强调绘画
4月27日至5月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松风无尽——谭长德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艺术家谭长德的70余幅作品,涵盖山水佳作与写生精品,这些作品在展厅中徐徐铺展,尽显湖湘山水的独特韵味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魅力。展览以“松风无尽”为主题,借《秋声飞过祝融峰》《衡山松云》《南岳松风》《溪山悠居图》等作品,让观众不仅窥见艺术家守正
艺术家简介 贾田雪,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 5月8日至14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之“花香旖旎——贾田雪花鸟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展览
浩渺宇宙和蝴蝶小鱼,宏大叙事与日常琐碎,哪一个是你所认为的世界真相?在贾田雪笔下,牡丹、芍药、玉兰、海棠、荷花、鸢尾,还有夹竹桃、弯子木,以及她的猫儿与蝶儿,在自然中竞放,在画室中流连,构成了一个自足自在的繁花世界,这世界静默如花,又或曰静默如画。 贾田雪自小喜爱绘画,涂涂抹抹,全凭兴趣。也许正因为出生于艺术世家,年少青春的“90后”执意摆脱父辈的影响,要以某种形式确认自我,不想按照别人以为的“
任何文化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中国文化在保存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吸纳、消化和再生能力,伴随其整个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因此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坚守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语境是必然之举。 在传统绘画学习方面,意境与笔墨是关键要素。笔墨作为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主要艺术语言,具有独立
【编者按】在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现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文明基因的保存者与传承者,在美术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美术报》域外美术板块“海外现代艺术博物馆巡礼”系列,以具有标杆意义的艺术中心城市为基本单元,分期向读者介绍世界上重要的现代美术馆。该系列以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为起点,聚焦此后艺术中心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从巴黎、伦敦、纽约、柏林、斯德哥尔摩和东京这六座城市展开系列报道。本期
近日,备受瞩目的第 18 届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正式揭晓获奖名单。这项全球摄影界的重要赛事,自 2007 年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挖掘过去一年中最具影响力、发人深省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作品,为全球摄影师搭建起展示与交流的优质平台。 在本年度众多佳作中,日本摄影师清藤木野的《时间分层》系列脱颖而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系列作品独辟蹊径,通过创新手法,将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档案照片巧妙叠加于当下的现
胡安·米罗(1893—1983)是西班牙20世纪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与毕加索、达利齐名。其创作风格历经波折,从野兽派起步,中经现实主义,最终迈入超现实主义领域,进而确立了独属于自己的鲜明风格。他的画作以强烈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著称。本次展览精心挑选胡安·米罗美术馆所藏的艺术家作品,汇聚米罗早年至晚年的绘画、陶瓷、雕塑等多元佳作,全方位回顾他逾 60 年的创作生涯,深度展现其艺术语言的演变与
近日,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马蒂斯与玛格丽特: 父亲的目光”作品展,聚焦法国野兽派艺术家亨利·马蒂斯(1869—1954)与其长女玛格丽特·马蒂斯(1894—1982) 之间深厚而细腻的情感联结。此次展览以时间顺序回溯马蒂斯父女关系的重要时间节点,通过 110 余件涵盖绘画、素描、雕塑、陶瓷及珍贵文献资料的艺术作品,立体呈现这段独特的艺术与亲情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美国、瑞士、日本多家艺术机构
加文·特克(Gavin Turk)是英国当代最具争议性与实验性的观念艺术家之一,其创作涉足雕塑、装置、绘画、摄影等多个领域,他始终围绕解构身份、真实性与艺术本质等核心主题展开创作,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在作品《旧门》中,特克巧妙地将达利式的梦境逻辑转化为一个真实可感的物理空间。门缝中的虚空并非随机留白,而是通过视网膜残留效应设计的渐变灰度,模拟人眼凝视时产生的视觉疲劳现象。这种“负空间”的数学化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人们对艺术的体验。数字艺术结合艺术、科技和设计元素,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形成了跨界融合的独特视觉效果和文化呈现,特别是以美术博物馆为代表的陈设展示机构成为数字艺术展览的前沿阵地,发挥艺术专业机构在原作收储宝库和学术梳理的优势,涌现出一大批以数字化、影像化、动画化、互动化的文化遗产数字艺术精品展览。数字艺术展为特征,使文化遗产摆脱传统的单一陈列方
近日,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守正创新——设计驱动传统紫砂现代设计巡回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美术馆举办。其中“创新之融”部分展出了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丁蜀成校)“万物皆可壶”(三期)研讨项目成果——20余件AI辅助创新设计的紫砂作品。这些作品借助无锡供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供春AI”设计软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工艺美术设计,为紫砂这项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传
掐丝珐琅,全名“铜胎掐丝珐琅”,这门以金属为胎、以细丝勾勒、以釉彩填色的传统工艺,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掐丝珐琅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阿拉伯地区的珐琅技艺传入中国,至明清时期发展至巅峰。明代景泰年间,因工艺臻于成熟且多采用蓝色釉料,故得名“景泰蓝”,清代宫廷更将其与瓷胎画珐琅并称“珐琅双绝”。前者以铜胎掐丝展现富丽,后者以瓷胎彩绘凸显精致。2006年,景泰蓝制
一般而言,如今的读者对近现代报刊杂志上插配的漫画作品的作者,还约略有一些印象可言的,无非是丰子恺、张乐平、叶浅予、丁悚、丁聪等人。毋庸多言,这些漫画家笔下的作品,无论是单幅还是连环画,皆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 当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漫画,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涌现过许多如今并不那么为读者大众所周知的漫画家。其中,可以被赋予“首位将《阿Q正传》改编为连环漫画,并最早予以连载发表的漫画家”
早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代,犬类便以多重身份融入人类生活。它们或于清晨随主人漫步嬉戏,或于夜晚静守门前警戒,既是守护家园的“保安队长”,也是陪伴左右的暖心“毛孩子”。如今在河南博物院的馆藏中,就有一只来自汉代的“汪星人”——绿釉立姿陶狗,以憨萌姿态静立展柜,好似诉说着千年前人与犬的温情故事。 细观这座通高32.5 厘米的陶塑,工匠将细节刻画得尤为生动:小狗双耳竖直挺立,双眼炯炯有神,四肢肌肉线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蓝色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成为了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色彩。 蓝色,代表大海,有着水的灵动与深邃;蓝色,代表天空,蕴含蔚蓝的广阔与无垠。 在中国古代,蓝色最初并不是直接用来描述颜色的词汇,而是与一种名为“蓝草”的植物紧密相关。蓝草这种可以提取靛蓝的植物染料,早在周代就被人们人工培植,并广泛用于织物染色。蓝色在先秦时期多以植物名存在,并没有独立成
《图像考据通论》 书写:余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在故宫博物院工作35年的探索与收获。全书借鉴传统文本考据的方法和西方图像学的理论,尝试总结出图像考据的基本规律,俾利在解决古画真伪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出找图、读图、释图、用图的门径。首先以三章论述图像考据及与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诸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其次按照图像考据的核心课题和画科、题材等进行分类探索,诸章的前几节均提出相关的概念并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