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今天,《中国美术报》迎来了第400期的出版。 400期,3400多个日夜,当铅字堆叠成岁月的高度,我们站在时间的标尺前回望,手中笔墨仍带着初创时的温度。从蹒跚学步到阔步前行,这张报纸见证了中国美术的奋进十年,也彰显着我们这群执笔人的赤子之心。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巨擘黄宾虹先生诞辰160周年。作为传统山水画向现代转型的扛鼎者,美术史学家、鉴定家和理论家,黄宾虹的艺术人生既是一部中国画现代性探索的启示录,亦是一部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与裂变的壮阔史诗。在“五笔七墨”的理论建构与“浑厚华滋”的绘画实践中,黄宾虹将文人画的笔墨程式推向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又以金石碑学入画,赋予水墨以“内美”的生命力。他的艺术轨迹暗合着20世纪中国文化的激荡与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文献学家、古文字学家、书画鉴定家、美术教育家、编辑、诗人黄宾虹诞生于1865年1月27日,这一天是清同治四年、岁交乙丑。黄宾虹呱呱坠地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子时,故初名元吉,谱名懋质,字朴存,号予向,自称黄山山中人,49岁时出席南社上海雅集,始正式以宾虹名行世。 黄宾虹的一生是漫长的,他经历过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
在1955年3月27日公祭艺术巨匠黄宾虹先生的时候,其夫人宋若婴及子女决定遵照黄宾虹的遗志,将所遗作品及所藏文物等全部捐献给国家,使之能得到更妥善的保存和发挥更大的作用。2025年是黄宾虹诞辰160周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本次纪念展览,回顾一代宗师的艺术历程,同时也向先生与家属70年前的无私捐赠致以深深的敬意。 “天地人”主题取自本次展览中的黄宾虹作品《论天地人图轴》题画句:“老子言圣人法天,本大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黄宾虹的传奇性不仅在于其“黑密厚重”的山水画风,更在于他以鉴藏为根基的学术体系建构。这位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的艺术巨匠,践行着“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的治学理念,显示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人士大夫向近代学者过渡的特点,并将收藏、鉴赏与创作编织成一张互为滋养的文化网络。 徽商文化与家学浸润 黄宾虹一生都非常关注收藏,其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与鉴
黄宾虹(1865-1955)作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四大家”之一,是传统与创新的集大成者,其绘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人画,以宋元为根基,融合明清诸家笔墨精神,提出“五笔七墨”理论。他以金石为骨、水墨为魂,在传统与变革的激流中,将民族精神熔铸为万千气象的山水史诗,以“浑厚华滋”的美学境界重新诠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重构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傅雷称其为“几百年来无人可比”的集大成者,曾言“常人专宗一家,故形貌常同
艺术家简介 王克举,1956年生于青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与收藏评审委员会委员。 5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承办,方圆美
本报讯 5月16日,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一行来到全山石艺术中心访问,全山石艺术中心副馆长魏新燕、王赜接待了刘万鸣一行,双方就各自展馆建设、设施、展览、学术、收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任军伟、书法篆刻所艺术家梅跃辉陪同访问。 魏新燕向刘万鸣介绍了全山石艺术中心的创建历程、新馆的拓展,并强调了全山石艺术中心是一个以探索油画本体语言与油画本土化为宗旨,致力于油画研究、交流
本报讯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中国主会场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5月18日主会场开幕当天呈现了一场重要特展——“‘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这一特展聚集了来自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藏品338件(套),涉及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文物和重点文物超50件(套),全景式呈现出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码。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
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聚焦博物馆在技术革新、社会转型与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定位。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已构建起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博物馆体系,各地文博机构通过沉浸式展演、文创开发、美育创新等多元举措,让历史文化与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为观众构建起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场。 一、虚实之界:重构文明场域。作为连接历史与未
【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为了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作用,本报特开设“艺术有‘理’”栏目,这是对新时代文艺评论使命的回应,也是助力中国美术评论体系建构的具体行动。本栏目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徐涟任学术主持并撰写“开栏语”。首期刊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的文章《笔墨的当代价值》。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本期开始,
笔墨的价值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笔墨有价值吗?这是困扰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论题。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以文人画为核心的中国画处于逐渐没落的境地,“中西融合”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吕澂等人对文人画的猛烈批判,令中国画一度成为传统艺术衰弊的象征,笔墨的价值遭到强烈质疑。20世纪50年代,在新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下,知识分子改造运
本报讯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美术馆主办的“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将于5月29日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担任策展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李一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史论学者、书法家。一方面,李一把自己的读史心得、研艺悟思、生活经历、交友酬唱等丰富
本报讯 5月25日,“传·真:为劳动者立传——李传真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民盟中央美术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徐涟担任策展人。展览展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李传真的作品45件。本次展览以“老一代农民工”“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新生代农民工”三大群体为叙事主线,通过纸本设色、绢本设色、素描、装置、影像等多元媒介,构建“二维叙事+三维场景+跨媒
本报讯 5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云冈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在山西大同云冈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郑勤砚的百余件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郑勤砚以“般若”为精神内核的创作实践,既是对云冈千年造像艺术基因的当代解码,亦是对东方绘画文脉的创造性传续,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活化作出了充满哲思与温度的践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表示,郑勤砚的作品与云冈的丰厚遗产进行了古今对
本报讯 近日,由山东画院主办的“云起梦泽——聂松山水画展”在山东画院艺享空间举办。此次展览展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聂松的数十幅作品。聂松的作品融传统笔墨精髓与现代审美格调于一体,既承袭了山水画“以形写神”的悠远脉络,又注入了对自然与人文的当代思考。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常朝晖表示,聂松的作品从传统走向当代、学古而不泥古。这种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当代水墨,更契合当下年
本报讯 5月19日,由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主办的“澄怀——刘怀山中国画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 本次展览以“江山行吟”“翎羽生韵”“形神入化”三部分,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怀山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类题材作品近百幅。刘怀山承袭宋元风范,尊崇石涛之写意精神,巧用泼彩泼墨技法,塑造出可赏、可游、可居的园林意境。展览作品中充满古典意蕴与自然活力的山居清溪、花卉翎羽、文人雅士
本报讯 5月18日,由四川省诗书画院、湖南省画院主办的“书于竹帛——鲍贤伦、陈阳静书法展”在位于成都的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共展出鲍贤伦、陈阳静的100余件书法作品。两位书法家以简牍书法为文本各探其源,通过个性灿然的笔墨语言,分别在秦简、汉简的创作上展开跨越时空的“简帛对话”。众多佳作将传统书法的韵味与当代审美有机融合,展现出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创新活力。 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何应辉从书
5月19日,由中国女画家协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泰宁县人民政府、三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泰宁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泰宁县妇女联合会承办的“丹青泰宁——中国美术名家暨中国女画家美术精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西院展区开幕。 开幕式上,中共泰宁县委书记张昌平、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赵胜利、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广健、中国女画家协会名誉会长孔紫、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范
艺术家简介 张际才,1940年生,山水画家。1958年毕业于江西省赣州师范学校。1958年至1969年先后执教于江西省崇义县上堡、杰坝、扬眉中学。1970年至1985年先后任江西省崇义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1986年至1999年,任职江西省崇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在此期间,兼任江西省赣南画院画师。曾多次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退休后,只身抵京求索艺术精进,在多个机构从事美术教学工作。2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浙江美术馆 浙江画院 浙江油画院 展览时间:5月23日—6月4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2、4、6号展厅 【编者按】5月23日至6月4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风景旧曾谙——潘鸿海油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潘鸿海的油画以及素描、水粉、连环
我与潘鸿海先生一道为浙江油画学会工作十多年,20世纪最后的几年,学会没有钱,却办了许多事。办展览、出画册、开研讨会,很多费用都由潘老师自掏腰包。但他一字未提,开开心心地为大家办事。那时办年展是奢侈之事,油画学会却坚持了好多年,将老一代的风气接续了下来。这几年,浙江油画创作成果显著,广受好评,与那几年的努力和风气有关,潘老师功不可没。 潘鸿海老师的名字都带着水,水乡便是他的挚爱。我在2006年的一
潘鸿海对水乡田园的痴迷,固然来自那个寻根时代的文化乡愁,但也出于对那些斑驳的粉墙、黛色的黑瓦、灰色的廊柱以及绿色的苔藓与野草,如何能够形成江南的油画色彩谱系的探讨。绿色,是最难画出油画味道的色彩,柯罗的乡村绿树或许曾激发过他如何驾驭这种色彩的运用。实际上,只有控制绿色使用的范围或明度,通过灰色铺垫,才能画出油画中的这种鲜绿,而相对树木野草的鲜绿,灰色的墙壁、黛瓦及廊柱就是辅色系列;反之也可以说,这
潘鸿海试图证明写实油画中的抒情之笔的堂奥,能够赋予中国当代油画一种独特的“江南时态”。其归结在架上艺术方面的敏锐的探索潜力中潜藏着写实绘画语言的新的转型和追求,是在形式美的发现和表现方面,通过造化和心像的形构,逐渐寻找新的艺术突破点,在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中,尤其寄托着画家的这种生动而细腻的艺术情感,并以此逐渐确定了他的艺术对象。从潘鸿海近年来所作的“江南系列”作品来分析,艺术样式趋向更为纯粹,用色趋
1932年夏,黄宾虹应成都四川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周稷、教务长刘既明的聘约,准备入蜀讲学。事实上,此际的黄宾虹已经在暨南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等多所学校任职,甚至曾一度担任中国文艺学院院长。问题是,在上海风生水起的黄宾虹何以千里迢迢入蜀讲学?显然,欲解开这一谜团,发现历史之真,就必须把这一问题还原到彼时真实的历史语境中,结合具体事件,以期捕获历史真相。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