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档案馆(省方志办)馆长(主任)左红江带队赴沽源县帮扶村开展调研慰问活动 为扎实推进馆(办)驻村帮扶工作在新的一年开好头、起好步,3月25日,河北省档案馆(省方志办)馆长(主任)左红江带队深入沽源县小厂镇窑沟台村和丰源店乡扇子沟村实地调研帮扶工作,看望慰问驻村工作队。 左红江分别听取了两个驻村工作队2025年工作计划和近期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对工作队据实谋划发展、扎实为民服务、全面推进帮扶村
编者按:当抗战胜利迎来第八十个年头,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在神州大地回响,这场全民族用血肉筑就的伟大胜利,不仅粉碎了侵略者亡我中华的野心,更淬炼出气壮山河的抗战精神,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密码。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 本刊特辟“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专栏 , 通过档案史料,回顾中华民族那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接管了北平市教育局。以此为界,北平市教育局的性质及其下属的北平市各级学校的面貌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笔者珍藏了两份与此相关的北平市教育局训令,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前后北平市教育机关政策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1948年2月的国民政府北平市政府教育局训令(图1),其内容为: 事由:为检发三十六年度第二学期市立各级学校收费标准免费学额收支处理办法令仰
平山团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省平山县。在中国共产党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开展的扩军工作中,这支由清一色平山子弟组建而成的队伍,整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平山团。从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到西北野战军第二军五师十四团,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一团,当我们追寻平山团的血脉传承时,看到的远不止是部队番号的更迭,更是一支人民军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永恒精神符号的
拨工,亦称“变工”或“换工”,是晋察冀边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劳动互助方式。具体而言,它涉及农户间人力与畜力的相互调配与交换,参与拨工的农民遵循等价原则,自发组织起来,自愿结成合作伙伴,以此提升生产效率。拨工这一形式在抗战前的晋察冀广大农村地区便已存在。通过拨工换工的方式,农户能够有效应对因人力或技术短缺、牲畜不足,或是耕地偏远导致往返耕作耗时费力等难题。这种互助模式通常发生在社会关系融洽、经济地位相近
编者按:为全景展示我省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图景,让更多人了解河北省传统村落的历史和现状,与联合推出《带着方志寻古村》系列微视频,以馆藏档案、方志为线索,在全省 270 多家古村古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古村古镇,深挖传统村落蕴含的农耕文化、商业文明和淳朴民风等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发展优势,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注入不竭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军歌以其雄浑激昂的旋律和深情有力的歌词,凝聚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忠魂正气,唱出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深深激励了几代人。其曲作者周巍峙是著名音乐家,原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中国文联原主席。他一生致力于文艺事业,在左翼文化运动、进步出版工作、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日文艺宣传工作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类文艺团体的组建与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数字变革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先进的数智技术冲击着各行各业的生产模式、发展业态,也驱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迭代发展。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千百年来,历经战火硝烟而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利用好历代先贤留下的珍贵方志遗产,如何把传统的地方志工作与先进的数智技术相结合,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地方志优良传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
2024年,石家庄市档案馆联合石家庄市文化旅游局开展了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征集和建档工作,走访调研了县(市、区)文化职能部门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非遗项目传承人等,初步掌握了部分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及其保存状态。 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 (一)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现状 石家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几千年来,生活在滹沱河南北两岸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全市公布的省级以上文物
在数字中国战略推动下,档案智能化服务成为档案事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档案服务模式正经历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深刻变革,档案机构通过整合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与知识服务能力。当前,智能检索技术突破传统关键词匹配模式,通过语义分析实现档案资源精准定位。知识推荐系统基于用户画像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鲜明宣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生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红色音乐档案作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既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源泉,也是其传承与传播的依托。本文深刻剖析文化自信与红色音乐档案征集的价值耦合,从征集原
家庭档案数字叙事开发是促进家风精神文化传承、家国共同体意识塑造与公众核心向心力凝聚的新尝试。数字叙事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元的传播媒介与载体平台集成文字、图像、音视频、虚拟展览、互动小说、数字动画、电子游戏等多模态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呈现、知识分享与情感表达,具有更好的交互性与感官体验。本文构建了覆盖家庭档案故事化开发全流程的分析框架,分析家庭档案数字叙事开发的现存问题,从集成多模态资源、提取
数字化环境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网站网页等数字化环境中产生的档案资源数量急剧增加,如何对其进行整理和开发,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价值是档案信息数字化的重要课题。作为代表性的数字人文技术,知识图谱将复杂档案的来源处理为简便易懂的方式,相比传统的统计工具其分析更好更精准[1]。为突破档案资源的信息孤岛,实现档案资源的关联聚合,将知识图谱应用于档案资源开发是加快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是推动档案工作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和独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日益凸显”,要“持续优化档案利用环境,简化档案利用程序,满足人民群众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文化需求”[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传承文脉、承载记忆、观照历史的文化“宝藏”,建设并开发利用非遗档案资源,有助于记录非遗原始面貌,优化档案资源结构,丰富馆藏档案体系,充分挖掘非遗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推
纸质档案在保存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纸张受酸性污染、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逐渐老化,表现为强度下降、变色和脆化[1]。这种老化与纸张的成分和制作工艺密切相关。早期使用天然纤维制作的纸张较为耐久,但随着木浆纸的普及,酸化问题愈发严重,木质素的降解加速了纸张的损坏[2],脱酸技术因此成为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传统方法虽能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但存在均匀性不足、对纸张机械性能具有潜在损害以及对颜料或
伴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介质——媒介迎来持续而快速的转变。媒介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纽带,在真实世界之外构建起一个无限扩张的虚拟世界[1]。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介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与价值日益显著,档案机构及档案工作者适应并把握融媒体发展趋势成为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充分利
山海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著称,早在2001年就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留存的文化遗产档案系统记录了城池格局演变、军事防御体系构筑及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蕴含着长城的精髓、民族的智慧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是研究区域历史演进与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当前,在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合的进程中,通过有效开发利用这些档案资源,不仅有助于社会记忆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精神消费产品,通过提取和转化档案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将档案元素附着于一定载体之上,将原本生涩、有距离感的档案元素变成大众易接受、愿获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1]。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能够有效传播档案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化的交流和融合。《“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也明确要加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探索产业优化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音像档案的价值重构,面临服务供给与创新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当前音像档案开发利用难以满足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精准化、场景化信息需求,难以适配数字化转型与治理精细化需求。因此,加快音像档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工作从基础性仓储管理向价值生态体系升级,充分释放档案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电视音像档案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电视音像档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电视音像档案是电视台在日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