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前8个月,中国茶以蓬勃之势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一系列海外推广活动如火如茶地展开。各大茶区组织茶企参加海外博览会,举行各种品鉴会推介会,以“茶和天下”为主题的雅集茶会在世界各地举办,成为推动茶业转型发展、传播中华文化的利器。 当前,随着全球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不断认可和追求,中国茶以天然健康的属性,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消费者的青睐。但另一方面,如何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需求,实现中国茶的
问:如何设计庭院茶空间? 答:“庭院情结”是中国人渗透到骨子里的浪漫。 造园如作画,泉石、花木、亭台、石径等,皆须巧思妙心 来经营安排。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叠山理水。一方庭院,包藏缩微的山水,芥子纳须弥。纵居闹市,亦得山水林泉之乐。 清代张潮说:“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幽梦影》) 庭中,植嘉树,蔚花草,养鱼鸟。
5个涉茶案例入选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7月1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正式推介31个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其中,包含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等5个涉茶案例,从生态种植、全链管控、三茶统筹、价值深挖等维度为茶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2个茶树品种入选2025年农业主导
2025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修订后的ISO18449:2025《绿茶术语》国际标准。本次修订由中国专家牵头主导,构建了全球绿茶的“视觉风味库”,为绿茶的国际贸易和感官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茶源于中国,从唐代陆羽《茶经》系统记载制茶与品茶之道,到宋代龙凤团茶的精工细作,中国茶人始终在探索中确立行业范式。这种内生性的标准意识,在当代转化为推动全球茶产业规范化的核心动力。 如今,
样茶柜里的茶样 195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制定了全国统一毛茶分级标准样,将内外销的不同茶类之毛茶(红茶、绿茶、乌龙茶、老青茶和黑茶)进行了细致的分级,成为中国茶叶开启标准化进程的先声。 72年后的仲夏,在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委会英国秘书处,由中国牵头修订的ISO18449:2025《绿茶术语》国际标准正式发布。直观鲜活的高清图和分层清晰的风味轮—这套全球首创的绿茶“术语视觉词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茶叶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趣。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密码,也牵动着千万茶农的生计、消费者健康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当您站在茶叶店里,是否曾被“有机”“绿色”“无公害”等标签绕晕?当茶商们谈论“国标”“行标”“地标”时,是否感觉像在听天书?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破解这些“标准密码”——它们既守护着茶杯里的安全,也指引着整个产业的航向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标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从唐代陆羽《茶经》奠定茶叶标准基础,到宋代对茶叶品质极致追求,再到明清时期茶叶标准的革新,每个时代的茶叶标准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追求与制茶技艺。当我们翻开这些尘封的历史,不仅能领略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还能洞察中华民族对茶叶品质的执着与创新。 蒸青团茶的黄金时代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叶生产和消费逐渐普及。唐代茶叶以蒸青
七月的福州,灼热难当。从户外走进空调房,冷气包裹着全身,喉咙里依然像塞了团晒干的棉絮—这是属于南方盛夏的室息感。 夏季我有喝茉莉花茶的习惯,拿过友人馈赠我的一罐茉莉花茶,一来是压一压暑气,二是想做个品鉴。罐上赫然写着“玉露冰心”四个字,看着都透着凉爽之意。封口撕开的瞬间,一股清冽的香气散溢而出,如同清晨走过茉莉花田时,衣袖沾到的那缕带着露水的芬芳。 “冰心”初鉴 茶,是蜷曲的深绿色条
小暑时节,台风掠过的福州城,仿佛仍被暮春的细雨浸润着,空气里浮动着一城茉莉的清芬。 永利汇茶器生活馆内,“芳沁古树·菲你茉‘暑’”主题茶会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画,邀人步入一场花事与茶香交织的清雅叙事。 01山海奇恋/古树与茉莉的千年之约 茶席初开,花影扶疏。古琴幽韵如丝缕,牵引着浓郁茉莉香在空间里弥漫。当“冰肌玉骨”古树茉莉花茶被轻轻投入壶中,沸水点化间,一枚枚茸毫满披、肥壮重实的银白芽头骤
茶室中,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静静地卧在茶席一角。它或许来自遥远的山涧,或许采自附近的河滩,此刻却与紫砂壶、建盏共同构筑起一个微型的宇宙。 01 石语茶韵 时空对话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在石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茶人注水入壶的瞬间,蒸汽升腾,石头仿佛也从长久的沉睡中苏醒,开始与茶、与人进行一场无言的对话。这便是茶席摆石的妙处它不仅是器物,更是意境的延伸,是茶人精神的物化表达。 在这个由茶香构筑
三伏酷暑,天地俨然一个巨大的蒸笼,热浪自地面升腾,湿气在空气中凝结,正是“上蒸下煮”的难熬时节。行走于街巷,蝉鸣聒噪,日光灼人,连呼吸都带着黏稠的暑气。然而,在这座城市的一隅,一处名为“朴式华服”的古雅空间,却悄然辟出了一方流转着诗意与清凉的净土。 一场名为“白茗朴赏·福报呈祥”的大暑雅集在此徐徐启幕。这并非简单的消暑聚会,而是一场融合了茶、服饰与民乐的感官盛宴。 宾客未至,空间已自生幽韵。十
【编者按】 “黑茶于安化产量特富其成货,一部分内销山西、陕西、甘肃、绥远、宁夏、新疆、西藏、蒙古等地,一部分加工压制成砖,除内销西北各地外,并得外销苏俄,特称‘砖茶’则黑茶之关系国计民生,至为重大也。” ——“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 彭先泽先生80余年前的论断,道尽了安化黑茶连接边陲、远播异域的战略地位。其分量,深植于跨越山河的万里茶路之中。 循茶香寻访这条古老商道:锡潭廊桥见证
在福鼎,白茶已不仅仅是一个物种、一种商品、一个产业,它已经是一个地域名片、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信仰。福鼎白茶产业成绩斐然:2025年,福鼎白茶公用品牌价值达75亿元,在全国135个茶叶品牌中位列第四,福鼎白茶已连续16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2024年,福鼎全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1.9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4.1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约15518亿元,带动38万涉茶人员增收致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喝茶转了向,能喝普洱生茶,能含住一丝苦,且极享受苦后的回甘。细细想,我从喝蜂蜜水到如今喝茶,已有三十年的历程吧。 儿时我常央求母亲给我化绵白糖的水,她偶尔加少许色素,玻璃瓶中淡淡的明黄或嫩嫩的绿,惹得同伴羡慕不已。上班后讲课多,嗓子哑了很久,我迷上蜂蜜水,加各色的干果、山楂、无花果、柠檬片,味道繁杂但甚合心意。 我喝茶是这几年的事。最初喝妖艳的茉莉花茶,虽说茉莉花淡雅,
三伏天的午后,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打开冰箱,灌下一瓶冰镇饮料,瞬间感觉“得救了”。但奇怪的是,这种凉爽往往转瞬即逝,没过多久反而更觉得闷热难耐,甚至胃口全无。而长辈们却总在一旁念叨:“喝点热茶才解暑!”这背后的科学道理,其实藏着中医干年的智慧。 壹 解暑最优解是“以热制热” 当你喝下一杯热茶,身体会暂时感到温度上升,但这恰恰激活了人体的“散热程序
一般观点是,除了绿茶,其他茶类都可以存放。存得好,味道会提升,涩味、苦味、刺激感会变弱,醇厚顺滑感会增强一一这与葡萄酒的陈化是一个道理。朋友说,绿茶正确存放几年,醇和度也会提高。 不过陈茶有一个问题,没有经验的人喝,会觉得茶里有霉味。这是怎么回事呢? 霉味与陈味是两种味道。通常食物随意存放,时间一久,这两种味道都会产生,还会混杂在一起。仔细辨认过,霉变的茶中会有陈味,但存放正确的茶中仅有陈味而
《大观茶论》里的白茶非今天所谓的工艺白茶,而是指北苑一带茶叶颜色偏白的一种茶,在宋代大受推崇。 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里说:“一约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 蔡襄在写给冯京的《思咏帖》里,就说到白茶- 信里的“王白”是建安王家的白茶,只有一株,一年可以做五到七饼茶,如五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