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通俗言情小说杰作,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部”。本文从空间角度对该文重新进行解读,梳理、归纳文中的多重空间,着重分析世俗空间、另类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啼笑因缘》高于通俗言情文本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列斐伏尔;异托邦;《啼笑因缘》;张恨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摘要】“宴之敖者”是鲁迅曾用过的笔名,这种充满放逐意味的文字拆解与重组,折射出鲁迅迁居经历中难言的悲愤与辛酸,这一笔名又以《铸剑》中的人物出现,灌注着鲁迅的血脉。宴之敖者是纯粹复仇意志与战斗精神的化身,拥有着复仇者、殉道者、启蒙者的多重身份。鲁迅借宴之敖者这柄黑色的复仇之剑展现反暴斗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进行自我审视和忏悔,唤醒国民。 【关键词】鲁迅;《铸剑》;宴之敖者 【中图分类号】I2
【摘要】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文学史的标志性人物,以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其遗作《我们八月见》在呈现拉美现代社会伦理现状的基础上,展示了个人欲望与道德责任冲突时的自我伦理选择,揭示了现代女性的伦理困境及其对社会伦理选择的影响,并刻画出个体微妙的自我意志觉醒与伦理救赎。该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伦理学的研究素材与视角,也为文学伦理学在探讨伦理困境与自我认知等方面提供了深刻
【摘要】申京淑的《寻找母亲》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情感洞察,在韩国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寻找母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家庭伦理困境。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寻母历程,揭示了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记忆在身份建构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母亲;身份认同;记忆重构;亲情 【中图分类号】I31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应物兄》围绕筹建儒学研究院和程济世“叶落归根”两件大事,引出儒家思想能否重回主流意识形态的议题。小说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继承先贤的道德风尚、哲学思想和智慧经验,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条件;另一部分则持转化与利用态度,借现代手段重新审视儒家思想。而车祸结尾则暗示回归的艰难与挑战。 【关键词】儒家思想;《应物兄》;知识分子;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
【摘要】叶纨纨,字昭齐,明代女文人,叶绍袁与沈宜修的长女,出身文学世家“吴江叶氏”。她自幼聪慧,工于诗词,是明末著名的才女之一,二十三岁早逝。但因作品传世较少,对于叶纨纨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与生命书写的探析不够深入,本文旨在通过《午梦堂·愁言》和家人为叶纨纨所写《祭文》分析,进一步探求叶纨纨个体及外部环境对其悲剧命运的推动。 【关键词】叶纨纨;《愁言》;生命意识;季节书写;长女悲剧 【中图分类号】
【摘要】《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主人公罗伯特·乔顿作为其笔下的硬汉形象之一,有别于早期作品中孤独对抗命运的个人英雄主义,乔顿身上展现了海明威对人性、战争和自然的思考。本文从硬汉形象的继承、爱情和亲情维度下的形象升华、自然镜像下的哲思三个方面,分析罗伯特·乔顿这一角色的独特性,也探讨海明威作为资产阶级作家自身的阶级束缚导致乔顿这一角色的局限性。 【关键词】硬汉;
【摘要】20世纪知名作家张爱玲的《桂花蒸·阿小悲秋》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短篇小说瑰宝。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运用哲学家波伏娃的“他者”理论,解读小说中三类人物关系,即主仆关系、恋情关系、亲情关系,剖析作品蕴含的女性观。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小说人物关系;《桂花蒸·阿小悲秋》;“他者”;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程瞻庐的《茶寮小史》以传统章回体为框架,将茶馆作为舞台,以滑稽笔法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后教育界的新旧文化冲突。本文从“新旧冲突”与“滑稽书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小说在章回体的程式化结构下的继承发展和对白话小说的创新改造;同时通过夸张反转、底层视角等讽刺手法,刻画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荒诞对立群像,揭露当时教育改革中名实分离的可笑现象,由此探讨这部作品在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大类中的继承创新与社会批
【摘要】“湘江红遍”三部曲作为湘江战役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在地理文化叙事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探索与突破,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红色小说对于战争场面与战争生活的复原与再现,而是将叙事主体转移至战争以外的“非战争叙事”,以地理文化叙事为典型代表,包括自然环境、民俗文化、话语呈现三个部分,在传承传播红色精神、丰富读者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为当代红色文学书写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关键词】“湘江红遍”
【摘要】本文以黄州为切入点,在被贬黄州的共同背景下纵向对比王禹偁与苏轼在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超越关系,分别以《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和《赤壁赋》为研究基点,探讨王禹偁与苏轼在贬谪心态上的同与不同。从继承层面看,苏轼《赤壁赋》延续王禹偁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在超越方面,又以独特的哲学思辨、更深层次的超脱思想,赋予《赤壁赋》更为深刻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苏轼;王禹偁;《赤壁赋》;《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摘要】“第三代诗歌”彻底反叛了朦胧诗的含蓄传统,毅然抛弃了象征主义的诗歌意象,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直接进行诗歌创作。“第三代诗歌”的创作主体是带有平民意识的“人”,诗人们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诗歌由宏大书写转为了“小我”叙事。由于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串联特性,诗人的生活和创作呈现出一定的“流浪性”,诗歌中人物和事件都存在于一定的活动空间内,因而诗歌叙事可以分为真实空间与想象
【摘要】《诗经》作为“妇女文学之祖”,反映了周代女性在礼教笼罩下的社会生活。而贵族女性受女教的束缚和影响则更为明显。无论是从未婚前的规格教导,婚嫁时的礼仪约束还是婚后的妇道训诫,都显示了她们在女教规范下所养成的温良品格以及严守女子“四行”克尽妇道的责任。在这种标准下,她们形成了从个体情感到家族使命的异化路径,其婚姻境遇实为礼制文明与性别权力博弈的具象呈现。 【关键词】《诗经》;周代;贵族女性;女
【摘要】作为中西方诗学体系中的核心审美范畴,“山”意象的生成机制与阐释范式深刻映射着文化认知的深层差异。既往研究多聚焦中西方文学中某一具体意象的对比,如“水”“月”“花园”等,针对“山”意象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于山岳意象体系,解析其文化象征系统,构建起哲学传统、历史经验与地理环境三维互动的阐释模型,以期为中西方诗学中的意象比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诗学;山意象;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摘要】作为《文心雕龙》中唯一一篇从接受者角度进行论述的专篇,《知音》篇的理论内涵与西方接受美学相契合,两者都关注读者及其审美接受活动。胡海、杨青芝在《〈文心雕龙〉与文艺学》中指出,刘勰揭示了审美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知音》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审美理论特性,对于其他艺术的鉴赏与批评也是适用的,属于美学层面的鉴赏论。本文从读者中心论、文本召唤结构、主客体互动角度分析《知音》篇接受美学的表现,并从社会时代背
【摘要】象征是现当代诗歌的底色,朦胧晦涩的语言是先锋主义思潮笼罩下诗歌的整体倾向。而新时代诗人康承佳的诗作则全然脱颖而出,别具自然本真的象征意味。康承佳的诗歌意境含蓄深远,朴素自然,既有同聂鲁达一脉相承地对人类命运的热爱与洞见,又有根植于土地、故园、故乡的素朴情怀。不同于华辞丽藻、雕梁画栋、陌生费解的意象频频堆砌的“言之无物”的现代诗歌,康承佳的诗中有物,有真切的情感。古诗句的穿插运用使得诗作观之
【摘要】17世纪的英国处于社会与思想剧变的时代,玛格丽特·卡文迪什以其跨领域的创作和独特的哲学思考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本文聚焦于玛格丽特的著作与思想,探讨其如何通过自然哲学与文学表达展现对自我、知识及自由的深刻认知。尽管身处传统性别角色固化的环境,玛格丽特仍以批判性思维突破时代局限,强调理性与想象力的结合,并试图构建一种融合自然观察与人文关怀的认知体系。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体对存在的追问,更体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古代文学经典为主要对象,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内容设计应着重建构古代文学经典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间的有机关联,使接受者在进行古代文学经典鉴赏的同时,能深入领会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进而增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与责
【摘要】在传统词学观念中,柳永词因“俗”的特征屡遭诟病。“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平民文学”的重要理念,并重新评价古代文学。柳词因采用民间俗语和口语,恰符合平民文学语言通俗的要求;对歌妓等市井民众生活的表现,则在内容上契合反映平民的生活与情感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史著作,更认为其表现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尊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五四”以来的文学史著作通过对柳词通俗特征的再评价,塑造了一个
【摘要】有清一代,黑龙江地区在进行农业开发的进程中,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受灾面积呈扩大之势。针对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清官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蠲免、赈济、借贷、调粟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地也针对性地开始修建粮仓、贮藏粮石,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救灾体系。 【关键词】清代;黑龙江地区;灾后官府救济;备荒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殷墟甲骨中,有许多关于祭祀上帝的卜辞,为后世研究殷代的祭天礼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这些卜辞描述了殷人观念中上帝的诸多能力,以及殷人祭祀上帝的几种主要方式,这都是传世文献所未曾记载的。结合《尚书》《礼记》《左传》等文献中所记载殷代郊礼的材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殷人的祭天行为。 【关键词】甲骨卜辞;殷人;祭天;殷礼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其对身体的理念也蕴含了道的特点。道作为万物之源,人同样不能违背道之规律,“出生入死”是身体的完整过程。对于如何处置身体,老子认为应以“无身”的态度追求精神的超越,以小我化大我,并且以“贵身”的理念重视爱惜生命、爱护身体。 【关键词】《老子》;贵身;修养论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明嘉靖中叶,四川夔州府新宁县发生一起绝户田纷争案,涉案双方因绝户田继承分配不均而矛盾激化,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数次兴起词讼。最终,地方官府按照财产均分的原则,将双方所争土地平均分配,并依据“不应得为而为之”律对多占土地者予以惩罚。然而,从明朝政府制定的律例条文来看,不论是民人侵占他人田宅还是宗族成员告争家产田土,皆有相应条款可以参照,无须采用“不应得为而为之”这一兜底条文。“不应得为而为之”律
【摘要】《中庸》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孔子首创“中庸”思想,后朱熹将其自《礼记》析出,编纂《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中庸》作为独立著作的诞生。《中庸》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中”“庸”“中庸”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哲学内涵。其中,中庸之道强调行事不偏不倚,遵循常理;慎独则注重个人修养,坚守正道;而“三达德”(智、仁、勇)则是对理想人格的全面概括。此外,《中庸
【摘要】本文通过对晚清陇右学者李铭汉生平实践的实证研究,揭示其经史互证的学术方法与乡土重构的文化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基于新发现的家谱、方志、手稿等史料,系统考察其在西北动乱中的学术坚守、方法论创新与地方文化建设实践,提出“学术地理学”理论视角下的陇右学术范式。研究发现,李氏通过经史互证构建地方知识体系,借助书院讲学维系文化道统,依托文献整理重塑乡土认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生态,对当代地方文化传
【摘要】本文以客家族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人类学理论,探讨族群记忆的传承方式及其对认同建构的影响。通过分析口述史、仪式实践与物质文化符号,揭示客家族群如何通过选择性记忆与遗忘,在历史变迁中维系文化边界并重构认同。结合历史文献,提出族群记忆的动态性与情境性特征,以期为理解现代社会中族群文化的韧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族群记忆;认同重构;客家族群;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C95
【摘要】明清以来,随着方志的日益成熟和繁荣发展,其收录农谚的数量和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开始有方志设置专门类目予以收集采录,呈现出占谚互证、谣谚相杂、独立设目三种交替发展的特征。同时,农谚大量入志及专有篇目的出现,也标志着方志整理农谚的自觉。 【关键词】农谚;旧方志;文献;明清至民国;农谚志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中国山水画底蕴丰厚、博大精深,它虽源于自然,却又超越自然之美,凸显出独特的东方审美习惯。笔墨,以其独特的韵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既是表现技法和表现手段,同时也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意境,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核心,中国山水画重在意境之美。笔墨与意境,二者密不可分互为依存,是中国山水画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笔墨;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2 【
【摘要】胡适以五言白话诗体创作《希望》,该诗句式工整、句式表达短促,以“兰花草”意象隐喻留白,从而召唤多重诗意想象。后《希望》改编为歌曲《兰花草》,歌曲语言形式以副歌重复、旋律断句等音乐修辞手段,实现听觉层面的音乐节奏自由化,在听官将诗人个体的焦虑转换为大众的情感共鸣。这种诗与歌的改编,在形式上显示出早期新诗与流行歌曲的跨文体对话。在文体修辞上,流露出调和启蒙理想与大众审美的张力。《希望》与《兰花
【摘要】追光动画新传说中的“白蛇”系列取材于经典民间传说“白蛇传”,因受到了原经典传说本事演变和前代经典改编作品的影响,创作者对其改编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开放、互动性强的特点,是国产动画电影进入新时期后重述经典神话传说的代表作品。该系列对经典白蛇传说的合理改编,既体现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审美期待,虽在现代化表达上有所欠缺,但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关键词
【摘要】桂剧作为桂北代表性地方剧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当代社会娱乐多元化背景下,其过度通俗化与精英化倾向导致受众流失,陷入雅俗失衡困境。非遗保护强调“存真”,而文创赋能通过重构美学话语体系与艺术创新手段,从内部为桂剧注入新鲜血液,为桂剧注入活力,实现“雅俗共赏”的活态传承。本文从雅俗博弈、文创融合模式、实施策略及案例出发,探讨非遗桂剧的突围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桂
【摘要】谚语浓缩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经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隐喻,有着传递经验和教育启迪的作用。通过对谚语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本研究旨在探讨西班牙语与中文谚语中“牛”这一动物形象的隐喻意义,比较两种语言中“牛”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差异,有助于深刻理解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推动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以翻译谚语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国际间的
【摘要】鲁迅的《呐喊》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引起了许多译者的高度关注。文化负载词的解读,是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关键。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杨宪益和戴乃迭对鲁迅小说《呐喊》中五类不同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效果,为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目的论;《呐喊》;文化负载词;杨宪益、戴乃迭译本 【中图分类号】H159
【摘要】随着中国影视行业蓬勃发展,国产古装剧在海外影响力渐长,字幕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选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其字幕翻译。本文旨在为古装剧字幕翻译提供新思路,推动字幕翻译研究发展,助力中国古装剧在海外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三维转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国产动画国际传播纵深发展,富含民族特质的文化负载词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由于高语境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易产生语义耗散,其字幕翻译质量成为影响作品国际接受度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本文以李长栓的CEA翻译框架为指导,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汉英字幕翻译为例,探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期为中国电影文化负载词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 CEA框架;文化负载词;《哪吒之魔童闹海》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行业中的应用效能日益凸显。基于这一发展趋势,本研究拟从“CAT+MT+PE”的整合式翻译模式切入,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模式在文本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翻译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在该模式下处理字幕翻译的特殊性,并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沙丘2》中的字幕片段,探讨如何通过CAT技术优
【摘要】女性主体性表现为女性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自觉能动性,是女性对自身主体能力的认可,是激发女性主体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动机。本文运用女性主体性视角,分析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体到成都客家地区,本文以成都客家妇女为例,以时间为轴,阐释传统成都客家妇女在迁徙扎根中如何发挥女性主体性来坚守和创新客家文化,探讨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成都客家妇女女性主体性的增强以及文化实践的转变,旨在关注客家妇女的主体作
【摘要】亲属称谓在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河南怀庆方言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而与中原官话相区别。本文将介绍怀庆方言产生的原因,从怀庆方言母系、父系、姻亲亲属称谓的面称、背称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进行对比,再从语汇、构词角度分析怀庆方言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差别,得出“同形异音”“同音异形”是怀庆方言亲属称谓中的一大特点。将怀庆方言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的不同进行研究,记录分析当地方言特色的同时,促进相关研究成
【摘要】清华简《四告》简六“不卒纯允”中的“允”字应该连上读,“纯”“允”义近连用,表示“美信”,“卒”有“完成”义,“不卒纯允”就是“不完成美信”,由此也可以管窥先民的“天命”观。 【关键词】《四告》;卒;纯;允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21-0122-03 【DOI】10.20024/
【摘要】《说文解字》作为中国首部系统分析汉字形、音、义的典籍,对汉字研究具有奠基性意义。本文以“犬”字为研究对象,结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文献,系统梳理“犬”字从甲骨文、金文至小篆的形态演变,分析其字音、字义的历时发展,并探究其文化内涵与古代狩猎、祭祀、司法及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现象的关联。通过微观字形分析与宏观文化阐释,揭示汉字演变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互动关系,为汉字学与传统
【摘要】清代徽州家训以礼传家,通过礼乐道德教育后人以礼行事,从身体和心性两个方面践行儒家礼以成人的美育观念。清代徽州家训重视道德教育,强调家庭对人的塑造作用,是儒家以礼成人美育观念的具体实践。传统家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儒家美育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清代;徽州家训;家庭教育
【摘要】关于“生口”一词的含义,多将其解释为俘虏、奴隶,这在实际应用中略有不妥,“生口”应是单纯的奴隶或战俘奴隶。对比“生蛮”“生夷”等词,“生口”在身份上有着不受政府统一管理、尚未驯化的含义。同时考察“生口”的地域性,在早期时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存在着语音不通的情况,但随着汉代对外交往的频繁,“生口”的来源途径与数量扩大,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功能上不再局限于获取情报,也可以作为战利品、贡品而
【摘要】汉语和日语之间存在大量的同形词,其中不乏现代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语,“一定”与「一定」就是一个典例。虽然“一定”与「一定」互为同形词,但是两词的词义和词性均只在一定程度上重叠。本文基于多本辞书的释义归纳和中日语料库的例句收集,从语义和使用方法的角度对比分析“一定”与 「一定」的异同,为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一定”与「一定」;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