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边的错误》写成于1987年,彼时余华的创作正处于先锋创作时期,与后来名声大噪的作品《活着》不同,余华在该创作阶段诉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真实”。而在这些追求“真实”的作品中,蕴含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人由于失去选择的标准而被逼得“自由”,伴随而来的是孤独、恶心、焦虑、畏、沉沦、真正的无聊,最后是死亡。本文以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分析《河边的错误》这个荒诞故事中,孤独、
【摘要】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现实主义的作品至今仍在广泛传读。向前追溯,初入文坛的高尔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用充沛的感情与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众多情节精彩、主旨深刻的浪漫主义佳作。《伊则吉尔老婆子》作为其中的经典代表,在内容、主旨思想上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风格上更是颇具个人特色,其中关于“真正美的人”的探讨于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现实意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高尔
【摘要】本文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框架,结合王诺提出的自然性、整体性与交融性原则,分析刘庆长篇小说《唇典》中的自然书写特质。研究发现,《唇典》通过萨满文化的衰落与自然生态的破坏,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试图以“复魅”姿态重构东北大地的精神性。自然性原则下,作品呈现矛盾性:既有对冰排、蚕蛹等自然现象的客观白描,亦存在“火”等象征人性暴力的主观投射,显示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残留。整体性原则体现于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朱自清的经典之作《匆匆》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其地位不容忽视。这部作品以精练的语言、深邃的哲理、细腻的情感,编织了一幅幅直击心灵的生命画卷。本文以《匆匆》的背景和影响为切入点展开分析,着重围绕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及哲理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凸显《匆匆》作为现代散文典范所具有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匆匆》;美学特征;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摘要】本文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双声语、对话性时空体及超语言学三个核心概念为理论框架,深入剖析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对话机制与背后的文化内涵。研究发现,母女话语的双声性表现为显性指令与隐性文化投射的交织,二者的碰撞本质是中美文化价值观在人际层面的冲突。对话性时空体通过母亲的中国记忆时空与女儿的美国现实时空的并置揭示了代际隔阂的时空根源,叙事结构的交替设计则促使两种文化在碰撞中产生意义对话。超语言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意识流作家,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位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历史背景下,深受父权制度压迫和清教思想束缚的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的悲惨命运。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艾米丽在追寻爱情的过程中遭受背叛后为人冷漠,性格扭曲,最终成为父权主义和清教思想牺牲品的原因。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女性主义;悲剧 【中图分类号】I
【摘要】江西作家安然的散文创作中不乏描写自然、独抒性灵的佳作,《独坐羊狮慕》是代表之作。羊狮慕的万千生灵承载着她无尽的哲思与理趣,一股强烈的生态意识在她的内心流淌,她细腻的笔触让散文绽放出诗性的魅力与光辉。安然的自然书写不仅丰富了江西散文的地域内涵,也极大地拓展了散文艺术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自然书写;生态意识;生态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王维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翘楚,其诗作多通过田园题材寄寓隐逸之思。凭借澄澈空明、意趣高远的风格,王维实现了诗画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至高艺术境界。他的诗风在艺术上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诗佛”。王维诗歌的意境唯美,他的诗歌意象皆来自自然景物,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境。通过移情现象,王维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创造出了一种空灵、平淡、静谧的意
【摘要】汪曾祺的文学借助“美感经验”“疏离”“移情”三重心理审美维度搭建起独特的艺术世界,捕捉生活本真,破除理性的禁锢;疏离叙事凭借节制笔触审视人性,隐含着现代性的省思;最后借助审美移情达成跨时空的生命共鸣,三者紧密结合、辩证统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性转化,又透射出知识分子在历史裂变里的精神突围,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将人文关怀与审美超越相融合的范式。 【关键词】汪曾祺;美感经验;疏离;移
【摘要】网络文学领域涵盖了多样化的题材,其一度凭借脱离现实束缚、充满奇幻色彩的玄幻与穿越等题材而广受关注,实现跨界流行。在网络语境下,目前学界对网络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大致持两类看法:或认为脱离现实,或认为在虚拟生存中折射现实。但在研究网络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时,能够发现创作者们运用幻想的艺术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现实情感需求,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成功塑造了一个
【摘要】西湖作为南宋首都临安的代表风物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1279年,蒙元灭宋,改朝换代给时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一度享有崇高地位的文人群体而言。“宋末四大家”之一的周密平生居杭州最久,更作有许多与西湖相关的诗词。以周密诗词中与西湖相关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可以管窥宋元易代之际文人心态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周密;西湖;诗词;宋元易代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湘西系列散文取得了显赫的艺术成就。而作为其创作灵感源泉之一的“水”形象,在其中更是得到了丰富多元的呈现,进而赋予了沈从文湘西散文独特的审美意蕴。因此,在剖析沈从文湘西散文的基础上,通过立足整体,体悟水韵,我们能从水性题材、水性描写、水性思维三个维度洞察其中丰富的“水文化”特质。文章通过“水性”特质,发掘湘西散文独特的艺术价值,为其解读和研究贡献新的思考。 【关
【摘要】刘醒龙小说以多维视角展现荆楚文化特质,通过民俗书写、环境描摹与历史溯源构建荆楚文化图谱。其一,民俗呈现,聚焦方言符号与生活习俗,以方言、饮食、婚丧、年俗等民俗细节复现文化肌理。其二,自然书写,山水环境是文化基因的具象载体,依托大别山与长江意象展现荆楚文化内涵。其三,历史传承,以青铜文物为切入点,勾连荆楚文化的开拓精神与厚重历史。刘醒龙的创作既立足方言俗语与乡土记忆的真实书写,又以历史文脉重
【摘要】悦目观作为南朝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视觉美感;在具体表述中,常以精丽的织品作喻对文学加以批评。其诞生与南朝上层对文学的追求、社会游宴风气的盛行及当时书法与纺织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悦目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品工整的文字形式、精妙的空间构建与细腻的色彩书写三方面。 【关键词】南朝文论;悦目观;视觉美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要】范仲淹追慕上古圣皇、先秦贤君音乐,通过音乐寄托重实务、重仁政的政治理想。这类爱好同时也与其儒家品格培养意识和对“三不朽”传统的坚守信念息息相关。有多次贬谪经历的范仲淹在音乐选择上还透露出释道自然的一面,以闲逸之乐调和自身。宋代音乐的发展进程影响着时代集体,这种影响对于范仲淹个体而言,则体现于政教音乐主张、官员仕途活动等方面。 【关键词】范仲淹;音乐;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清代宁夏中卫首任知县严禹沛出身江苏常熟甪直严氏家族,其家世情况目前学界尚未关注。甪直严氏作为地方文化世家,秉承诗书传家传统,学脉绵延,文人辈出。这一家族文化环境深刻影响了严禹沛的思想与创作,厘清其家世脉络对探究其生平及文学渊源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依据《吴郡甫里志》《严氏家谱》等文献,爬梳地方志资料,以厘清严禹沛所属甪直支系的世系传承与文化脉络。 【关键词】宁夏中卫;严禹沛;家世考 【中图
【摘要】孟告之辩中,告子虽为孟子批驳,但其人性论却在辩论之中凸显内在逻辑。遗憾的是,其思想中“仁内义外”与“仁义非性”的文本矛盾。而后世未对其进行符合思想主旨的专论令告子思想显得含糊不清,若以孟子观之,甚至还有流于性善的倾向,故澄清这一问题十分必要。此矛盾需对“仁内”“仁”“仁义”进行文本及义理分析,并基于告子“性无善无恶”的人性主旨,证明“仁义非性”实为“义非性”,如此便可化解矛盾,以告观告,使
【摘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许多朝代的公主身上担负着和亲、安邦定国的政治使命。汉朝有了和亲的先例,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唐朝和宋朝也有以公主和亲政策巩固统治的例子。例如唐朝的文成公主、弘化公主等,宋朝的德庆公主、永庆公主等。但明朝却鲜有公主和亲的事例出现,公主的婚配对象皆出自国土之内。“皇女为公主,其夫必拜驸马都尉,谓之驸马”,公主身为皇室一员,地位崇高,不论驸马婚前地位如何,成为公主的夫婿都是对身
【摘要】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应用对资本主义社会伦理生活产生了双重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完全不同的,机器本身作为一种生产力本应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但是,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本对劳动更深层的剥削和人的片面发展,产生了诸多异化问题。马克思的辩证分析揭示了机器本身并非剥削根源,其资本主义应用方式激化了固有矛盾,却也通过生产社会化进程为更高形态的社会关系奠定基础。因此
【摘要】官员致仕的现象自先秦之时就已有之,至两汉时期已逐渐制度化。官员致仕制不但是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古代养老制中的重要一环。官员致仕的原因多为高龄所致的身体原因,在形式上虽为主动申请,但本质上是受到制度与礼俗双重约束下的一种被动式退休。官员在告老还乡后,大多可以颐养天年,更有许多官员由于受到皇帝重视,还可继续发挥余热,即使去世亦可享受到相应的丧葬待遇。 【关键词】致仕;官员;汉
【摘要】孙衣言,清末著名学者,其对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的实践对晚清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孙衣言不仅从理论层面深入挖掘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的救亡潜力,更将其付诸实践。他坚信,永嘉学派以“事功”为核心的思想特质,能够为晚清社会危机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孙衣言;永嘉学派;事功思想;救亡图存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明朝前期,倭寇始终不断袭扰当时中国的沿海地区,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时期的抗倭事件中,明朝不断调整海防政策,永乐十七年,刘江在望海埚抗倭大捷,短期内有效限制了倭寇的活动,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得以在安定的基础上发展,对明朝前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明朝前期;辽东地区;抗倭;海防政策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士绅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是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核心。近代湖南士绅阶层的发展与演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甲午战败后,湖南士绅开始了分化与转型,主要有三:近代资产者、自由职业者、反清革命者。士绅阶层的这一变动不仅改变了其自身的社会权威和知识体系,也导致了乡村人才的流失、社会控制的失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加剧,进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 【关键词】士绅;分化;转型;湖南 【中图分类号
【摘要】安东尼·塔皮埃斯是20世纪西班牙非定型主义代表画家,其绘画形式是灵活运用材料,寻找出前卫的绘画技法,使绘画更具生命力。本文深入研究其早期的十年艺术生涯,即1946年至1956年,分析其超现实主义风格向非定型绘画的转变及其早期作品与非定型主义风格形成时期的作品,为更全面地了解塔皮埃斯绘画风格的转变提供理论分析,也为当今的艺术创作提供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安东尼·塔皮埃斯;超现实主义;非定
【摘要】2025年中国迎来区域合作新十年的节点,本文选取新主流历史题材纪录片《河西走廊》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聚焦“丝路”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实践,为跨文化传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纪录片《河西走廊》凭借创新的视听表达、基于史实考据的内容构建、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实现了历史的再现和当代的转化,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典范。本文立足跨文化传播理论与主流媒体研究双重视角,深入剖析与阐释“
【摘要】随着网络视频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其产业模式的理论再造,对现实变革是必要且及时的响应。曹书乐《云端影像:中国网络视频的产制结构与文化嬗变》一书填补了重构产业发展体系这一学术空白,全书将传统影视业与新兴视频业置于网络发展的向度,构建出纵横交错的网络视频业产制结构体系。该书纵向上奠定了网络视频业的基本产业格局,横向上折射出社会文化的症候。本文梳理该书内容的建构脉络,凸显其学术贡献。 【关键词
【摘要】玄奘的“五不翻”原则是古代翻译实践的智慧结晶,为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音译方法论指导。在全球化背景下,该原则对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异质性的保留具有重要意义。粤菜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菜名常蕴含地域特色、历史典故或宗教元素,与“五不翻”的适用情境高度契合。本文以盛慧《粤菜记》中的粤菜名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五不翻”原则在菜名英译中的具体应用,揭示音译策略对文化意象传递的效用,进而
【摘要】《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历经5年拍摄的自然类纪录片,拍摄行程万里,深入国家公园腹地,素材尤其珍贵。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从文化、内容、语境和表达四个层面对纪录片《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进行字幕翻译的研究。该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不仅为同类型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性的范例,而且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搭建起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摘要】本文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在景区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以延庆百里山水画廊景区为例,分析了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旅游和文化在连接全球文化、拉近人际关系以及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当前延庆百里山水画廊景区翻译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翻译质量不均衡、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传达障碍等。通过生态翻译理论的三个维度分析该景区外宣材料的翻译,探索了在景区外宣过程中生态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传统文化传播不仅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还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诸多契机,也使传统文化传播面临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传统文化必须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发展路径。未来,传统文化将借助新媒体,实现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精准传播和广泛传播,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困境;
【摘要】及物性系统是一种服务于信息处理的结构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反映模式,它可以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组可以操作的过程类别。积极话语分析理论是针对积极的对话进行分析。本文以这两个理论为支撑,以语料库分析软件为主要工具,对China Daily里《黑神话:悟空》的相关报道做定量和定性的积极话语分析,探究所搜集的新闻语篇的语言特征,不仅可以理解中国数字游戏产业塑造的特点,同时也为将来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云南位于中华大地西南边陲,是汇聚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民族风俗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及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志的研究学习,对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来源及民俗特点进行考据,发现“星回节”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志中等义于“火把节”的说法。本文以《云南通志》《昆明县志》《大理县志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樟树方言的词缀系统,根据词缀在构词时所处的位置,可以将樟树方言的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个部分。前缀及中缀数量不多,后缀占比较大;在词缀的功能方面,樟树方言的词缀体现在构形方面是成词功能和衍音功能,体现在意义方面是变义功能,体现在语法性质方面则是定性功能。 【关键词】樟树方言;词缀;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以“身”为偏旁的“射”字,其部件在历史的发展中差异较大。小篆前由“弓”“矢”构成,小篆后变为“身”“寸”。《说文解字》中的“矤”或与“射”为古今字。当前学界对“射”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聚焦于教学或词义解释。考释字形的学者多认为其现行字体属讹变。本文整合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运用系统释字法深入研究“射”字,全面考证其构形演变,以期对古文识读与古文字考释有所助益。 【关键词】古文字;“射”字;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网络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量的网络用语产生并逐渐流行开来。它们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反映社会领域的变化。在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网络用语的语义会发生变化,蕴含着一定的认知起源。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从语义引申、语义变异以及语义框架三面向,分析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语义变化,使人们对其语义变化机制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正确地使用网络用语。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字书、韵书、搜集文献语料、调查东北方音,认为今东北方言中表示“喧闹”义的所谓“吵吵”,本字并不是“吵”“诌”,二者与今读平声的“吵吵”存在音义不匹配的情况,即从中古韵书及文献用例来看,“吵”“诌”二词与“喧闹”有关义位均读上声,读平声的义位与“喧闹”义无关或有隔。东北方言中没有将中古上声读为平声的语音特色。从读音、语义两个角度考察,“吵吵”的本字应是“唠唠”“唠噪”或“唠嘈”。
【摘要】《说文解字》中人体部位的字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随着汉语漫长的历史发展,字、词分化与双音节词为主导的现代汉语成为主流,身体部位词的意义和成员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汉语中,《说文》人体头部字的使用字形延续较多,但字义改变较大。从词义的延续、消失与词义转移的角度,分析《说文》中人体头部字的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言语表达,深入探究词汇的发展规律,感受深厚的中华
【摘要】亲属称谓词作为基本的汉语词汇,其内部结构有着一定的组合规律,体现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与各地的文化风貌。本文主要介绍柳州话的背景知识,分析柳州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法,同时探析其中体现的文化意蕴,从而更好地了解柳州话的亲属称谓词。 【关键词】柳州话;亲属称谓词;词语结构;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摘要】语素分析是帮助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获取词义、拓展词汇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语素“性”为例,整理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含有“性”的35个词语,分析了“性”的构词功能和义项分布,同时结合内向型和外向型词典对35个词语的释义内容,分析了现有释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外向型词典编纂建议:释义方式遵循认知能力、根据学习者能力补充生词、构建基于同语素的词谱。 【关键词】语素分析;结构分析;外向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