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浒传》塑造的侠客武松形象继承了古代侠客快意恩仇、以义为重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亦正亦邪、嗜血滥杀等性格缺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武松自身的局限性、市民审美心理等多重因素的探究,对武松的侠客形象进行再评价,以增进对侠文化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把握。
【摘要】森鸥外是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家,与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双璧”,足以见得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高濑舟》是森鸥外在文学创作后期所写的短篇历史小说,虽然篇幅简短,但其中所蕴含的主题至今依旧广受人们的关注。《高濑舟》将历史故事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赋予该历史故事以现实意义,间接表达出作者所处时代发生的尖锐矛盾。《高濑舟》中所涉及的安乐死、人性的贪欲及知足常乐等理念,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高濑舟》的伦理环境和叙述视角进行深入探析,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喜助的伦理选择与法理问题。在明治政府全盘西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作者在西方文明与东洋传统伦理相互碰撞的缝隙间审视人性之复杂及对明治年间的伦理之思。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作为“实践性”的语言学理论,始终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揭示话语中潜在的社会权力结构,达到为不平等现象发声的目的。将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文学文本,从词汇语法、隐喻象征、语篇结构进入作者的世界,能够更清晰地探知萧红如何“发言”、怎样“启蒙”、何以让“失语”的民间浮出地表。
【摘要】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不仅是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虚无主义美学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体现,本文从虚无主义的美学表达对《雪国》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分析,揭示虚无主义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并塑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岛村对生活的无目的性感受、驹子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叶子对命运的无力感,均在虚无的底色上展现出一种“无常”与“空寂”的美感。通过对《雪国》中虚无主义的深入解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也能为研究日本现代文学中的虚无主义思潮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小说人物——老卡拉马佐夫的三个儿子——德米特里、伊万和公认的“私生子”斯也尔加科夫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及其蕴含的文学价值。在父母不在场的伦理环境中,三个儿子原本完整的家庭伦理结构遭到破坏,兄弟三人始终没有一个可供效仿的道德榜样,难以获得正确的伦理观念,构建起自己的伦理规范。同时,由于德米特里等人自身的人性因子受到兽性因子的抑制,导致其伦理意识无法产生,理性无法成熟,使得他们在确认伦理身份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得不到伦理启蒙而长期处于伦理混沌的状态之中,并最终导致了伦理混乱。小说由此揭示了少年儿童在向成人转变的过程中确认伦理身份的疑惑与困难,隐喻了人在完成生物性选择之后进行伦理选择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出发,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分别遵循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与道德原则。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本我体现为旺盛的生命力、爱欲冲动与死亡本能驱动的破坏欲;自我在本我与现实冲突中调和,通过生存策略与理性决策维持平衡;超我则表现在纯粹的音乐信仰、坚定的道德理想以及超脱的精神追求上。其人格发展的本质是三重结构的动态平衡——早期本我主导,中期自我调节,后期超我引领精神升华,最终实现激情、智慧与理想的和谐统一,完成了人格境界的超越。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全书并非以论述主题来编排,逐句阅读逻辑性较弱。在阅读《论语》相关的选文时可以有意识地以主题分类,以“《论语》十二章”为例,对于选文内容重新整理后其主题大致可以分为“行事之道”和“学习之道”进行探讨,相较于传统逐句讲解的模式更有条理性,同时也需要及时补充材料以化解较为晦涩难懂或有争议的概念。
【摘要】本文聚焦光绪八年刻本《京山县志·艺文志》中收录的“京山八景诗”,通过对京山八景在诗中的呈现,进行细致分析。如多宝晓钟营造的幽寂氛围、凫山叠翠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探讨八景诗中自然景观与京山人文历史、个人情感的融合,揭示其如何借景抒情、承载人文理想。研究发现,京山八景诗虽未直接以八景命名,却避免了程式化创作的弊病,凭借精妙修辞、恰当用典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构建出独特的地域文学典范,对京山地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与理论价值。
【摘要】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唱词美轮美奂、雅俗共赏,在中国传统艺术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品鉴戏曲唱词的修辞之美与人文之美,走近戏曲艺术,形成积极健康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真正理解戏曲艺术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和传统美德”。
【摘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书评在战争与革命的复杂语境中,依托报刊构建的公共文化空间,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审美边界,演变为兼具文化认同、情感凝聚与语言建设功能的复合文本。它通过对“民族形式”的深刻反思,构建起文化认同的基础;通过生成“共同体叙事”,凝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通过语言的灵活调试,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文体,推动了现代文学语言建设。通过研究20世纪40年代现代文学书评,为重新审视战争、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提供了副文本路径和新的阐释空间。
【摘要】题画诗发展至明清已进入繁荣时期,在追求诗、书、画三绝的时代背景下,曾国藩也依托题画诗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托画寄意、借诗抒情。通过对曾国藩所创作的题画诗进行梳理研究,感受拥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多重身份的曾国藩在题画诗中的文学风貌,体会晚清时期的文人情结,窥探曾国藩在题画诗创作中经世致用思想引导下的报国之志、寄情山水中的隐逸之思和思乡之情,以及作为士大夫对于文人情操的追求。
【摘要】刘向因现实政治意图在写作《列女传·孽壁传》时多引《诗》,文本具有明确的道德价值属性。本文将《孽壁传》与其所引诗句结合作案例分析,探讨其引《诗》的典型形式与所反映的女子美色、长舌干政与德行浅薄误国的“女祸”思想。
【摘要】王懿荣是晚清的重要人物,他通过科举入仕,在朝堂中担任过多个职务,为官期间,保持廉洁,认真敬业,恪尽职守。他对于时局多有忧思,多次上书,提出了自己对于当下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伦理规范,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标准。清代山西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孝行为数不少,主要体现在奉养父母、侍疾救疗、丧葬以礼等方面,具有涉及面宽广、义务单向性突出、愚昧色彩浓厚等特点。
【摘要】本文意在阐释《庄子·知北游》篇“大美”意涵之略义。先透过爬梳“美”字词及在《庄子》文本中的意涵,再结合注释对“大美”与“天地之美”等语句之义的探究,指明“大美”实为“大善”。随后以“忘”为析解工具,导向“大善”之境,进而窥见庄子喻“美”于“善”的精妙哲思。
【摘要】武威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通衢要塞、通都大邑,东西方等多元文化在此汇聚融合,汉、藏、蒙、回等多民族在此聚居繁衍,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仍然矗立于凉州大地上的武威皇娘娘台,是我们身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教材,其兴废变迁沿革、承载的人物史事就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突出鉴证。
【摘要】列宁妇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俄国具体国情下的创造性实践成果,引领俄国妇女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实现妇女解放。列宁妇女解放思想内容丰富,其中揭示了妇女解放的重要性,妇女在“两种生产”中做出贡献、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相辅相成、妇女解放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必要条件。列宁同时指出了实现妇女解放的途径,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关键因素、参与政治活动为实现妇女解放创造条件以及妇女自我觉醒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内在因素。
【摘要】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朝廷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事件,即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此次事件导致白居易“左迁江州司马”一事的发生。过去有不少关于白居易遭贬一事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其官职变化上面,对白居易被贬的原因大多只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于得罪了权贵。本文根据史料记载,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弹劾顺序等方面分析,将其被贬原因分为三部分进行阐释,以期对白居易“左迁江州司马”一事有新的理解。同时,从白居易被贬前后官职地位等的变化来看其前后政治态度的转变。
【摘要】孔子身处春秋礼崩乐坏、社会混乱、孝道式微之际,为救世而提出仁学,其中孝为仁德之根基。《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其内涵包括养亲敬亲、礼亲谏亲的内容。养亲敬亲,是对自然生命的珍重,强调物质供养与精神敬重并重;礼亲谏亲、继志显亲,是对生命价值的延续,以礼传承家族文化基因,委婉劝谏维护家庭和谐,接续父辈志向担当家族责任。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在当时既是家庭伦理秩序稳固的基石,又是社会教化体系的价值核心。
【摘要】魏晋之际,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为政治思想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契机。鲍敬言的“无君论”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思想体系,通过对君主专制制度的系统批判,构建了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从社会批判、理论建构到理想呈现,这一思想体系展现了对传统政治理念的颠覆性思考,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人的解放思想通过三个向度来阐述,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然后转向对哲学的深刻批判,最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在此篇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的解放的严密逻辑体系。他强调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以及革命实践对于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性。这一逻辑理路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也为后人理解和实践人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摘要】本文聚焦于左翼电影中声音符号的多元化特性及其在构建声音景观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这些声音元素是不可忽视的叙事与表现手段,深刻参与了声音景观的全方位构建。通过巧妙地运用声音元素,左翼电影实现了节奏的张弛有度与情节的递进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声音在影片叙事中的导向意义。本文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左翼电影中的声音图谱,旨在构建一套关于左翼电影中声音运用及其艺术效果的系统性理解框架。在左翼电影的艺术天地里,声音并非独弦之音,而是与影像、叙事、人物、社会背景紧密和鸣。左翼电影人以灵动匠心雕琢声音,使其与诸元素相融相契,既增添影片艺术魅力,又展现民众心声,为电影创作深植时代内涵树起独特标杆。
【摘要】多模态隐喻在广告、漫画、教育和电影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多模态隐喻为基础,水污染漫画为例,识别出漫画中主要的隐喻类型以及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水污染漫画中的主要隐喻类型是文字一图像隐喻和情景隐喻。在意义建构上,威胁、疾病和死亡等非和谐隐喻场景常常被应用来表达生态立场,并揭示水污染对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研究结论深化了多模态隐喻在环境议题中的应用价值,为生态话语的视觉化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产品,以其短小精悍、节奏紧凑的特点迅速崛起,与文旅产业的结合为地方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功能突出、美学风格、价值导向方面具备独特优势。然而,文旅微短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内容创作逻辑冲突、市场曝光不足、投流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可通过三部曲式创作逻辑、官方账号扩大曝光、探索多方受益机制、文旅产品持续供给等策略实现突破,以期实现网络微短剧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共赢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阐释学翻译理论,选取《论语》经典名句,对比分析理雅各(JamesLegge)与安乐哲(RogerT.Ames)在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阶段的英译策略,探讨二者在文化传递与审美再现上的差异及成因。
【摘要】现代作家老舍的《想北平》语言平实生动、雅俗共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是典型的表达型文本,张培基的英译再现了老舍的“京味儿”语言风格,符合赖斯翻译功能理论的翻译要求与标准。赖斯翻译批评理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为翻译评估提供了系统化的标准。这一理论以功能主义为导向,以文本类型学为基础,强调翻译策略应根据原文的功能和目标语的需求进行调整,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清晰的分类框架和评价标准。基于赖斯的翻译批评理论,从文本类型、语言内因素、语言外因素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张培基的英译本《想北平》巧妙化解了文化差异与语言形式之间的矛盾,平衡了“可读性”与“文化保真”的尺度,展现了译者的能动性,达到了语言转换、文化传递和美学再现等方面的理想翻译效果,为京派情感表达型散文等地域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启示。
【摘要】安乐哲(RogerT.Ames)与罗思文(Henry Rosemont,Jr.)通过比较哲学视野,对《论语》之“礼”展开跨文化诠释,强调“礼”应被视为儒家角色伦理的核心实践,而非僵化的规则。二人合著的《哲读论语》中将"礼”诠释为"ritual propriety”,并指出“礼”不仅包括外在行为,还涵盖内在情感与道德意蕴,安乐哲、罗思文的诠释对应了“礼”之本的其一义,以及“礼”之文之义,概括相对完整,所以其对“礼”的诠释是值得参考的。此诠释重构了“礼”的哲学内涵,亦使中西对话的深层张力得以彰显。
【摘要】合作原则是由美国知名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以合作原则为理论框架,选取《哪吒之魔童闹海》具有代表性的台词进行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违反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四大准则,生成深层会话含义,从而塑造角色性格、推动叙事情节发展并传递社会批判性主题。同时,结合语境推导言外之意,揭示语言策略与叙事意图之间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影片人物和语言背后体现的社会价值观。
【摘要】鲁山县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方言属中原官话的南鲁片。本文以鲁山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且有独特性的程度副词“怪”为研究对象,从语义特征、语法特征、语法化和语用功能四个角度分析“怪”在鲁山方言中的用法及特点。“怪”在鲁山方言中表示的程度低,常用于表示“挺”“有点儿”,可修饰谓词性成分和少量名词,在语法化程度上比普通话高,具有表示赞赏、讽刺、意外和礼貌的语用功能。
【摘要】本文从共时与历时层面出发,利用汉籍全文资料库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收录的语料考察“能否”的词汇性成分和语气表现,发现有形容词“能” + 否定代词“否”和能愿动词“能” + 否定副词“否”两种组合用法,前者在古代汉语中常见,多充当宾语成分,意为“有无才能”,引申表示才能的高低。后者从“能不”发展而来,意为“能够不能够”,到现代汉语中成为能愿动词。
【摘要】临沂蒙阴方言中,“张”可充当绝对程度副词,其语法功能与普通话“太”相当,兼具程度强化与感叹语气功能,能够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倾向。基于语料调查发现,其形成与古汉语“涨”的用法演变密切相关,经历了从动词到副词的语法化过程。本文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该方言特征的语法化路径及演变过程,并从语义泛化、认知隐喻等角度阐释其演化机制。
【摘要】邵东方言时间副词“亚咪”具有持续性、惯常性和频繁性的特点,而且隐含着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具有鲜明的方言特色。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按照“普方古”的方法,将其与普通话、长沙方言和古代汉语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基线/阐释理论分析汉俄构式“越X越Y”/ueMX,TeMY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对该构式的句法语义生成认知操作进行过程化阐释,探讨其结构句法特征和语义建构机制,揭示该构式的认知理据及其异同。研究表明,该组构式具有以下两种特征:一是其基线结构量范畴的无界逐量特征,即具有基线迭代与心理扫描驱动下的无界共变关系;二是认知处理层级对构式“越X越Y”成分准入与语序的制约。
【摘要】网络语言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幽默、有趣、形象、简洁、传播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总之,网络语言既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也能反映现代人的心理状况。
【摘要】在战国这一动荡不安但思想活跃的历史时期,纵横家以其独特的策略和言辞在各国间纵横捍阖,为各自的君主谋取最大的利益。在他们的游说词中,“恶”这一词汇被巧妙地运用,不仅作为表达负面情感的工具,更成为一种策略性的语言武器。本文旨在探讨“恶”在纵横家游说词中的使用技巧和言语效果,为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和纵横家的辩论艺术提供新的视角。
【摘要】一个城市的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地理标识,更是文化符号。每个城市的名称都承载着一座城的历史。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其地名的起源和发展都反映了它从小村庄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前进轨迹。同时,也体现了石家庄地理占位与工业交通发展的进程,贯穿着人文因素。从石家庄地名入手,能够探讨其背后的文明变迁,从新的角度了解这座城市背后的文化底蕴。
【摘要】本文以贵州德江方言高频虚词“dei”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体功能标记的语法属性与演化路径。德江方言属西南官话,因少数民族语言接触呈现独特语法特征,其进行体标记"dei”兼具“动作进行”与"趋向”双重语义,可作副词(动词前标记进行体,如“我dei看书”)、介词(与处所词搭配,如“dei教室上课”)及动词(表存在义,如“他dei没得”)。本文基于自然语料,结合句法分布、语义功能及历时语法化分析,发现“dei”语音弱化符合“处所词 > 体标记”的跨语言演变规律,且与普通话“在”的语法化路径平行,但保留趋向义,体现西南官话的区域特色。研究论证了"dei”作为德江方言进行体标记的合法性,为汉语体范畴的方言多样性及语法化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摘要】本研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网络交际中“水”的语义扩展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语料整理,将“水”的语义归纳为“缺乏技术含量”“获取难度降低”和“行为敷衍、蒙混过关”三类,并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这三类语义的整合过程及其产生机制。研究指出,这些语义的产生与青年亚文化的隐性表达以及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密切相关。
【摘要】网络流行语“X型人格”,如“白磷型人格”“香蕉型人格”等,与传统心理学“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所差异,它表达的是人们对自身性格的分析和趣味性概括。语料方面,使用BCC语料库进行检索,部分语料来自微博、小红书,归纳总结出网络流行语"X型人格”的使用情况,从结构、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出发,结合模因论与语言的经济原则理论对“X型人格”这一网络流行语进行系统分析,并尝试探索“X型人格”式词语的流行动因。
【摘要】阳江市位于粤西地区,在方言划分上属于粤语高阳片区。通过分类整理地方旧志《阳江志》《阳春县志》中所记载的亲属称谓词,比较同一语义下称呼上的异同,归纳总结其构词特点,尝试探讨隐匿其中具有地域色彩的血缘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