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湘西文明为主体,描绘了茶峒的美好人情,构建了将“美”与“爱”结合的理想世界与生命形态。但《边城》的悲剧性意蕴使作家本人更为深沉的情感内核得以尽现。《边城》在构建“美”的哲学理想的同时将其解构,贯穿其中的是作家对文明发展出路、民族生存状态的探寻与思考。由此可见,对《边城》中悲剧性叙事的特点与含义的深度挖掘,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创作立场和文本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宝水》是乔叶多年乡土题材小说创作中的成熟之作,具有独特的乡土叙事特色。具体表现在作者通过返乡叙事来讲述宝水村的故事,采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展现了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旧俗,但是宝水村的这些旧俗正在被发现和改变,最后运用新乡土叙事叙述了宝水村外部建设与村民的思想建设。作者满怀对家乡的情感,见证了这里因发展乡村旅游业而呈现出的新面貌,通过对往昔福田庄的追忆与今日宝水村的对比,自己的内心也被慢慢治愈。
【摘要】安徒生笔下的深海巫婆颠覆了欧洲传统童话中巫婆的刻板形象。本文以《海的女儿》中的巫婆为主要分析对象,简要对比该巫婆形象与以往欧洲童话故事中的巫婆形象之间的不同。基于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分析巫婆在文本中的两次关键出场,探究其在故事中承担的“捐赠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角色,以及其背后蕴藏的独特叙事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从巫婆形象出发,深入分析《海的女儿》的深层主题表达。
【摘要】《女勇士》自1976年出版以来,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华裔女性面对双重权力压迫的抗争历程。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相较“积极”的抗争,相对忽略了边缘女性的反抗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她们作为主体的反抗潜能,导致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不够深入。通过福柯的权力理论重新诠释“消极”行为——自杀和疯癫背后的反抗策略与主体建构,试图突破对女性被动性的刻板认知,揭示边缘女性如何借用权力反转,以死亡书写和疯癫吃语驱散权力的阴影,揭示跨文化语境下的反抗逻辑和对自由的追求。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浪潮深入中国各个领域,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念转型,王朔作为京味文学的“第三代作家”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塑造了极具特色的“顽主”这类与众不同的“叛逆”形象。而《我是你爸爸》这部“不太像王朔”的作品却几乎没有引起争议,原因就在于小说透过马林生和马锐之间父子关系的描写表现了不同以往的价值意蕴。小说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展现了王朔独特的写作风格,凸显了作家对社会与家庭以及人情味的深入思考。
【摘要】南宋晚期词人吴文英的《浣溪沙》词共10首,系梦窗词中使用数量最多的小令词调。其创作表现出浓郁的时光意识,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词作带有香艳秘丽的佳丽色彩,继承了花间传统,并有进一步的拓展;在词境营造上,其追求浑融一体、拆散不开的意境;此外,词作亦表现出蕴意涩昧、含蓄曲折的特点。
【摘要】梦作为连接现实与超现实、内心与外界的独特桥梁,一直是诗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李商隐的梦诗运用含蓄的隐喻手法与细腻的感官描摹,诗歌如雾中之花,朦胧中透射个体情愫的幽邃,呈现出幽微精丽的风格。而陆游的梦诗则以刚健的语言力度与宏大的时空架构为特征,笔墨似金石镌刻,激荡着士人的家国使命感,有豪宕沉郁之风。究其成因,李商隐的创作根植于晚唐政治倾轧与个人际遇的双重困局,其梦诗成为乱世中自我保全的精神容器,是晚唐困局下的精神内缩。陆游的书写则发轫于南宋山河破碎的时代创伤,梦诗成为延续抗金理想的文学战场,是南宋危局下的精神突围。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陆星儿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地位。她擅长以细腻入微的女性视角,敏锐捕捉社会现实的种种变化,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个体命运的关切与温情。陆星儿的小说创作聚焦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阶段,笔下故事多围绕着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家庭关系纠葛,还有城乡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解读陆星儿的小说,从解构世界的荒诞性、剖析人际异化现象及自我价值追寻三个维度揭示陆星儿小说创作的精神内核,展现时代浪潮下个体的精神危机与突围。
【摘要】“风景”作为一种视觉性呈现的对象,在西方理论界中经历了由“背景”到“话语”的概念嬗变。风景逐渐被符号化与话语化,这一变化也是风景书写者主体化的过程。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风景也开始有意识的被发现与书写。其中,沈从文和郁达夫在风景书写方面有着异同。在美学上,二者皆能借助视觉经验对风景产生如画结构式认识。在风景话语上,沈从文是“向内转”,在现代性影响下的外部空间与湘西内部的对比观照;郁达夫则是“向外转”,通过在日期间的国家与民族差异,对风景的书写多了份家国想象与自我身份认同。
【摘要】“知人论世”是由孟子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中隐”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环境以及个人的仕宦经历等密切联系。本文将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其“中隐”思想,探究诗人对于仕途心态的变化,揭示士大夫群体在专制制度深化期的创造性调适方案,为理解唐宋转型期士人文化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摘要】传统上对古诗词美育的认知在“辞”“意”“象”“情”“理”的范围内。由于对人的关注,在社会工作的视域里,诗人将自己的生命状态以生命意象的方式投射在诗词中。生命意象折射出生命的状态,成为不同主体的生命状态联结点。不同主体相同的生命状态的联结,将诗人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诗词的读者。以生命意象为媒介,生命的状态相连。生命意象唤起生命意识。生命状态相连,生命意识觉醒极大地改善人格结构,这就是社会工作视域下的古诗词审美之道。在社会工作的视域下,本文提出的“生命意象说”是古诗词鉴赏的新维度。
【摘要】“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的著名诗歌创作理论,同时也是孔子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重要论述。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辛弃疾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标准,在辛弃疾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寻觅到“兴观群怨”的痕迹。本文则借助孔子“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对辛词进行全面探究。
【摘要】作为南朝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萧衍的游仙诗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这些诗作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世界的复杂性。通过对其游仙诗的探讨,可以洞察萧衍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心理慰藉,以及他如何在纷扰的政治局势与个体修行之间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与构建。同时,其作品也是映照南朝社会文化、文人心态的重要窗口,展现出政治、宗教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时代风貌。
【摘要】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庸”的阐释长期囿于儒家伦理框架。北宋理学家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经典诠释一直以来主导着学界的认知,而对庄子思想体系中的“庸”观却缺乏系统性研究。庄子“庸”观在哲学层面上,具有方法论、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多重视角阐释的可能。从认识论角度,庄子“庸”观在于“庸”之为“常”的理解,庄子之“常”并非单纯认识事物的常态,而在于理解事物的无常之态,摒弃两者在形态上的区分,打破常与无常的界限,以追求精神思想上的恒长稳定。从方法论角度,庄子之“庸”释为“用”也,同样区别于儒家思想的实用,庄子强调物的“虚用”价值;同时,庄子反对人为更改世间万物的本源作用,认为万物都有天然的禀赋与技能,一切事物之“用”都是其最恰当之用,并不存在使用不当或者无用之说。从本体论角度,庄子“庸”观恰巧体现了其对于先天地而生的“道”的认识,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由此概之,庄子对于“庸”观念的理解,三位一体全面反映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即反对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破坏事物自然天性的功利主义“功用观”。分析阐发庄子之“庸”,有利于扩大对于“庸”的传统解读,丰富“庸”范畴的哲学意涵。
【摘要】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其中关于共同体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思想渊源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在生成逻辑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共同体”的批判与重塑;在最终目标上,是致力于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哲学共同体的超越,更是其唯物史观与社会革命理论的有机统一。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历史进程占据辽东地区的政权分别为:公孙氏、慕容鲜卑以及高句丽。这三者都是既坐拥近海之利又具备远程航海能力的政权,通过海上航道与其他政权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主要航线表现为向南至江左地区航线和环渤海至中原地区航线。频繁的互动不仅推动了彼此经济的共同繁荣,丰富了各自的商品种类,更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文化与生活风俗的相互渗透。
【摘要】民国时期,小学课程中设有商业科。各大出版机构相继出版各类商业教科书。相较于传统商书,民国小学商业教科书定位于商业启蒙教育;内容涵盖商业常识、营商技巧、商业道德等,兼具世界视野;文字通俗、图文并茂、由浅入深,并辅以习题巩固知识。民国小学商业教科书的出版与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轻商”的观念,为民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这些教科书“时代化”“世界化”的选材标准,亦为当代教科书的编辑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入关前及清初,满族婚姻以氏族社会为基础,形成了族内婚、收继婚、一夫多妻等婚姻形式。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变迁,聘娶礼制吸收汉族“六礼”而趋于繁复。清代的父系家长制导致了子女婚姻多为父母及长辈包办,限制了个人婚恋的自由权,选择联姻对象时注重门当户对;婚姻家庭中女子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强调贞操和节守的社会观念成为束缚女性的一种道德规范。
【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也是消费的高峰,整体呈现出消费繁荣、市民阶层活跃、城市发达的特点。如此庞杂的消费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伴随着儒学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而将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种社会因子交织起来的是宋代的士大夫阶层。本文从消费史视角出发,研究两宋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消费活动联结政治、文化及经济,并探讨在儒学“义利之辨”的语境下,该群体的奢侈享乐与道德自省的身份认同矛盾。
【摘要】《淮南子》当中的自然哲学思想是西汉早期至中期过渡时期各种意识形态,包括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各种思想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淮南子》不仅融合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自然哲学家思想,与此同时,对于道家的一些哲学方面的观点是一个重大发展。《淮南子》当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形式上也同先秦时代的“道家”相同,都将“道”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最高层次。与此不相同的现象是先秦的“道家”在传授的时候,虽然也是讲宇宙当中所发生及衍生过程,但是大体上还是讲的本体。在《淮南子》中所描述的“道”,却只是讲授宇宙的形成及其结构等。
【摘要】古代中国以宗法制度构建社会结构,而古罗马通过法典体系塑造氏族国家形态。这些基于规则构建的氏族组织最终演化为早期国家形态,推动各自文明的国家转型进程。氏族组织、共同体理论、世系群概念、礼仪标签、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科学政治学、进化社会学都不遗余力关注着中国宗族研究,促成中西方研究中国宗族的话语融合和方法比较。
【摘要】本文聚焦中唐名士刘蕡,详考其生平、交游及后世影响。刘蕡学识深厚、正气沛然,值宦官乱政,奋笔疾书六千余言谏策,直击时弊、倡行改革,虽被黜落第,然策论轰动士林。其与裴夷直、李商隐、王建等相交,于文人圈层影响深远。本文借由梳理剖析,全方位展现刘簧一生轨迹及在历史长河中的持续影响力,为研究唐代政治文化与人物传承提供新视角。
【摘要】纵观中国文学、艺术作品,“梦境”经常作为创作者的一大核心创作要素而存在。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对梦境的产生作出了合理解释,也为梦境带来了理论性支撑。电影中的梦境通常是创作者展现角色人物心理、生活,或是结构影片、增强视觉效果的良好手段。梦境一方面是角色人物的“镜像内化”,另一方面也是创作者的创作手段。在电影叙事中,梦境的类型与功能建构决定了电影本身的表达效果。研究电影叙事中的梦境类型、功能建构能够帮助电影界理解电影的精神内核与艺术表达。
【摘要】本文选取日本导演冲田修一的电影《横道世之介》为研究对象,从其细腻诗意的镜头语言与叙事结构、人物性格的多维度描绘、背景音乐的解离与融合、“小人物”的情感共鸣等多方面,对《横道世之介》中的技术美、音乐美、人物美进行深度剖析,评析冲田修一导演对镜头语言的极致运用,展示影视独特的叙事魅力。
【摘要】本文以叙事理论与方法对非遗展陈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与解读,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体验、认同构建与传播传承引发思考。通过分析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对非遗展陈叙事的影响,引发非遗文化传播中关注的文化内涵的表述、沟通的技能以及可以将这种理念落实的叙事表达方式,借鉴不同设计领域的叙事性表达,构建出一种创作者与观众的多重记忆的景观。非遗展陈的叙事呈现,不仅为观者提供了展陈的意义以及情感体验,也是各要素到结构连续生成的过程,是参观者与设计者的精神统一。丰富的叙事构建,使非遗文化传播缤彩纷呈,散发出隐性的魅力。
【摘要】商务广告作为企业推广的核心载体,不仅传递商业信息,更深植文化基因。在翻译过程中,既需确保信息传递的精准性,又需实现文化语境的跨域适配。本文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聚焦中国特色商务广告及其翻译实践。为实现跨文化场域下汉英品牌价值的有效传递与等效传播效果,中国特色商务广告翻译需立足词汇、句法、语篇、风格四个维度的对等转换,通过源语信息的精准转化与目标受众接受度的双向提升,达成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该策略既保障文化符码的完整性,又强化广告文本的传播效能,为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与广告译写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论启示。
【摘要】学界围绕中国经典外译传播的讨论方兴未艾。本文以《关雎》为例分析《诗经》英译的内容和音律建构,揭示中外译者在译诗中传达诗歌内涵和重构诗歌韵律上的差异性,对《诗经》英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翻译学家和文学家所重视。经典名著的重译和复译是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格列佛游记》作为英国著名的文学大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杰作,时至今日仍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自其翻译到中国以来,已经出现了数种不同的翻译版本,风格各异,各有特色。本文主要选用《格列佛游记》的两个中译本,一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健译本,二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孙予译本。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语体三个层面来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各个译本的特色,探讨该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摘要】越南语祈使句是用以表达请求、命令、乞免等意图的句子,正确恰当地使用越南语祈使句有助于更好地达成跨文化交际目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越译本中含有大量的越南语祈使句。在语用方面,肯定式祈使句以表命令、建议和请求类祈使句为主,往往使用语气词来修饰整个句子;否定式祈使句则以禁止、劝阻和乞免类祈使句为主,常使用否定词语"khong,ding”来表示否定,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说话人的本意。此外,越南语祈使句还具有主语普遍省略、主语自由隐现以及语气词置于句尾等特点。
【摘要】本文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系统考察 6X+ 包”类词的语义泛化过程。研究发现该词类历经隐喻、抽象、含混三个阶段的演变,从明代“草包”到当代“显眼包”的跨越式发展,既受隐喻认知规律的驱动,更得益于主流媒体的传播效应。研究创新在于揭示认知隐喻理论在 4X+ 包”的语义泛化中的具体体现,为汉语网络热词热语的泛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摘要】朗读是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基于作者的文字作品,糅合朗读者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悟,运用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进行再次创作,将作品由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优秀的朗读作品能使创作者与听众获得审美愉悦,而这一效果的实现,关键在于对意境的营造——通过朗读者自身的情景再现,引导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共情体验。本文试以艾青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例,对朗读活动中意境美的营造策略加以论述。
【摘要】“以往”作为汉语常用词,在历时发展中语义由表示“以后”逐渐变成“以前”。考察“以往”词汇化过程中,发现由于“以往”时空隐喻的发展,“以往”在先秦时期由“未来”的语义拓展出“以前”的意思。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近古汉语后期随着白话文的发展、“X前/后”使用频率的提高以及“以往”的书面化,“以后”逐渐取代“以往”表示“未来的时间”,“以往”只保留在以“自/兹/今”等搭配,随着“从前以往”等形式的发展,“以往”表示“过去时间”的意义得以加强,并最终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
【摘要】“嘞”是娄烦方言中极具地方特色的语气词,不仅用法广泛而且语用功能丰富。娄烦方言语气词“嘞”在功能上可以作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和暂顿语气词;同时“嘞”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在日常交际中也很常见。“嘞”无论是单用还是与“啊”“哇”“么”等其他语气词连用,均具备表义和完句等功能。
【摘要】句子整体结构与部分结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汉语的无条件句内嵌疑问,要求疑问提供选项,同时还要求满足其他条件。从外在韵律条件来看,进入无条件句的疑问需要句末封闭,正反问、选择问、特指问满足这一条件,是非问、“X不”疑问句、反问句不满足句末封闭。非是非问中语气词“呢”为羡余信息,不强制要求出现在疑问句中。
【摘要】本文以英汉名词谓语句和无动词句为切入点,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中“名词直接作谓语”的结构差异,揭示英汉民族时空认知模式和其语言中名词和动词关系的特征。研究发现:汉语名词谓语句和并列无动词句的合法性源于其空间性思维主导的强名物化倾向,而英语彰显时间性动词核心的语法原则。但英语中也体现时空同态,时空关系不是简单的语法关系。汉语名词和动词的一类多职(名动包含的格局)并不意味着汉语和英语在这两词类上存在根本差异,而是两种语言分别采取了隐性和显性策略来实现与这些“职”相关的功能。
【摘要】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上,汉籍东传及其在日本的接受与诠释构成了两国之间互动的核心议题。而汉籍读解法则作为其中的关键,在日本历史上受到了各路学者的广泛讨论。学界既往研究多聚焦汉文训读或直读的单一维度,对两种读解法的历史消长及其与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层关联关注不足。总体而言,日本汉籍读解法的变迁遵循“文化交流催生直读、交流中断固化训读”的规律,体现了日本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调适并重构本土文化认同的动态过程。
【摘要】本文运用网络调查法,调研中医古籍数据库和出土文献数据库建设现状,并梳理其典型案例,基于其存在的问题,对出土医学文献数据库建设提出建议,并探讨出土医学文献数字化建设方向,以期推动出土医学文献数字化的研究。
【摘要】“首”在汨罗方言中除了作名词、副词、数词及量词外,还能位于表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作后缀。经研究,汨罗方言后缀“首”经历了从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的实义词虚化为与其他语素组合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构词语素,到最后演变为动词后缀的过程。
【摘要】英汉“Abethemotherof B? 与“A是B之母”隐喻构式均涉及亲属关系范畴“母亲”这一概念的隐喻,且形式相对应。本文探究了两构式语义特征上的异同及其异同背后的认知理据。通过分析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数据发现,其共性为两构式都通过隐喻传达了创造义、滋养义、典范义以及核心义;而且“母亲”这一形象都包含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含义。其差异主要表现为两构式的语义数量以及“母亲”形象的褒贬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