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来,北约和美国的存在让欧洲国家在防务投入上非常消极懈怠。当前,北约70%的军费开支来自美国,北约的远程打击、空中加油、侦察预警、定位导航等能力也主要由美国提供。2024年,美国军费开支占GDP3.4%,欧洲国家只有1.9%。由此造成了一种波兰总理图斯克描述的场景:5亿欧洲人请求3亿美国人为他们抵御1.3亿俄罗斯人。 对于这种荒诞的局面,欧洲也不是没有反思,但防务自主说了很多年,一直是纸上
据美国《国防》杂志2025年8月15日报道,美国防部近期展出3款无人机系统,从设计图纸到工作原型仅用18个月。第一款是由克拉托斯公司研发的Valkyrie无人机,能充当F-35战机的“忠诚僚机”;第二款是Platform Aerospace公司生产的香草无人机,采用类似滑翔机的气动外形;第三款是由无人系统工程公司SpektreWorks研发的低成本无人作战攻击系统,采用低成本复合材料3D打印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场以意识形态划界、以核阴云为背景的漫长对峙——冷战,便笼罩全球。从“铁幕演说”到柏林墙倒塌,这场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的较量,虽避免了全球热战,却以代理人战争、军备竞赛、阵营割裂与意识形态渗透,深刻塑造了半个世纪的世界面貌。本期军事文摘特约请冷战领域的知名专家聚焦冷战的因与果,进行探讨。并对后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全球冷战 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 作者:沈志华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深入分析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及其在冷战起源中的关键作用。 《权力优势:国家安全、杜鲁门政府与冷战》 作者:【美】梅尔文·P. 莱弗勒 译者:孙建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批判性考察杜鲁门政府时期的国家安全政策。 《冷战:交易·谍影·谎言·真相》 作者:【美】约翰· 刘易斯· 加迪斯 译者:翟强 张静
李丹慧 李丹慧,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辑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国际史、当代中国外交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有《云南与援越抗美(档案文献)》(2004年)、《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2002年)、《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2000年)等。著作有Mao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 1959-1973: A Ne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 美国自诞生以来,便将对外政策建立在领土扩张的干涉主义基础之上,其发出的自由人和自由企业这一革命性信号,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 驱动美国行为的意识形态 凝聚美国人成为民族国家的核心理念,驱使他们夺取美洲广袤土地,并按自身意向改变着这片土地,这些理念集合形成了美国意识形态,从联邦时代到冷战时期,一直驱动着美国精英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这些核心理念中,首要的是美国人的自由观
从沙皇扩张到苏维埃革命,苏联的强权传统与意识形态,深刻塑造了冷战时期其与第三世界关系的复杂脉络。 俄罗斯帝国和它的历次革命 俄罗斯帝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结构上与其他欧洲大国差异显著。19世纪俄国革命前,该国的精英希望再造欧洲文化,摆脱本国被欧洲排挤的困境,且大部分精英热衷于领土扩张,特别是向东方和南方扩张的意图明显。俄国领土扩张始于16世纪,19世纪后转向高加索、西伯利亚和中亚。俄国早期对亚
非洲人国民大会是南非最大的黑人政党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球冷战的焦点在非洲大陆转移,从北部和中部转向南部。葡萄牙帝国的残余殖民地安哥拉、莫桑比克,以及推行“白人至上”政策的南非、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成为非洲民族运动与殖民势力、种族隔离政权激烈对抗的主战场。这些民族运动的领导人多为第二代非洲民族主义者,部分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批判第一代领导人未能实现非洲的团结与平等,转而从古巴和越南
俄国十月革命为被殖民的国家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统治体系,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摧毁殖民地各民族原有的世界观。殖民者通过宣扬种族优越性,将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强加于被殖民者,迫使他们接受“劣等”的自我认知。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往往借助基督教传教士等渠道,辅以无休止的宣传,旨在证明新殖民秩序的“合理性”与殖民地自身文化的“落后性”。 殖民主义的遗产与反殖民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至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将冷战简化为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力量和战略控制领域的对抗,且将欧洲视为这一冲突的核心舞台。然而,这种认知框架严重遮蔽了冷战更为本质的方面。冷战最重要的方面既非军事竞争,也非战略博弈,更不是以欧洲为中心,而是它与第三世界政治和社会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冷战认知的重构:超越军事与欧洲中心论 非殖民化浪潮与第三世界的激进化,这两个20世纪极具变革性的历史进程,虽然并非冷战直接催生
2025年,特朗普甫一就任,便对欧洲盟友加征关税,跨大西洋关系再度面临严峻考验;持续已三年半的乌克兰危机不断消耗欧洲资源,能源短缺与价格飞涨引发社会动荡;多国极右势力在选举中崛起,进一步撕裂政治共识。站在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欧洲各国不得不作出回应:是继续维持对外部安全的依赖,还是痛下决心实现防务自主?本期《军事文摘》特组织专题“十字路口的欧洲”,以飨读者。
德国选择党在2025年联邦议院选举中以20.8%的得票率成为第二大党,东部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州的支持率更是突破30%,首次跻身地方政府。法国国民联盟虽面临勒庞挪用欧盟资金的法律指控,仍以32%~36%的支持率维持强势。2025年4月的巴黎集会吸引了1.5万人参与,其“反体制”叙事通过社交媒体渗透青年群体,进一步对传统政治共识发起挑战。 在2024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势力获得重大进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娅·卡拉斯在《防务白皮书》发布会上向媒体发表讲话 2025年3月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一项名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2030战备计划”(以下简称“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重要提案。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欧盟成员国在安全防务领域面临着国家主权原则与共同行动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该提案正是欧盟试图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举措。仅两周后,也就是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成立100天的3月19日,欧盟
近年来,在全球化进程受阻和大国战略竞争加剧背景下,欧洲经济面临多重挑战。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致使欧洲周边安全形势恶化,能源危机加剧。欧洲内部也同样危机重重,经济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尤其体现在欧洲政坛右翼势力的快速上升加剧了政治分歧与社会对立。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欧洲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呈现下降态势。根据世界银行的官方数据,2023年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2019年巴黎航展上“未来空中作战系统”概念模型揭幕仪式 众所周知,欧洲安全长期由美国领导的北约维护,对美依赖程度很高。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多次宣称美国将减少对欧洲的军事投入,同时在援乌问题上产生重大转变,使得欧洲焦虑感不断上升。欧洲多次呼吁要加强“防务自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美欧关系和欧洲安全局势。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4年北约欧洲成员
2025年6月22日,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与参联会主席凯恩通报了“午夜之锤”行动对伊朗三处核设施的打击细节 2025年7月16日和18日,美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美国防部提出的2026财年国防预算案,使其成为美国202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美国国防部提出的2026财年国防预算高达1.01万亿美元,意味着美国的年度军费从2025年的8950亿美元,在千字头上直接跨越“9”的层级,达到万亿美元的额度。毫
2022年12月,日本民众针对日本政府增加防卫预算展开抗议活动 2022年12月,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主持内阁会议,通过“安保三文件” 近年来,日本政府将防卫装备智能化建设提高到新的台阶,通过多阶段、多方位的政策布局构建研发生产框架,并推出多项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的研发环境。日本防卫省通过军民合作、国际合作两手并用的方式,企图加快智能化装备技术生成速度。但囿于日本国防产业的内生性矛盾、日本国内舆论
2010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访问印度 韩国与印度作为亚太地缘政治的利益攸关方,其双边关系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日益成为关注焦点。自2004年韩国总统卢武铉对印度进行历史性访问并确立两国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来,韩印通过频繁的高层互访与政策对话、联合军事演习与人员交流、军备贸易与技术合作等实践不断深化防务安全合作。本文旨在探讨韩印防务安全合作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关键动因以及双方战略互动带来的影响。 韩
美国第6舰队重视发展兵棋推演能力 本文以美军兵棋训练体系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在多域作战背景下日益凸显的认知超载问题,通过分析美军兵棋推演中信息处理、决策压力与多任务协同的机制矛盾,提出以人机协同、认知架构优化与训练模式革新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为提升未来战争环境下指挥员的态势感知与决策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认知超载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兵棋训练中的表现 认知超载的理论界定。认知超载(Cognitiv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