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是增强民主监督实效的重要路径。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深圳市政协2014—2024年“委员议事厅”议题文本进行分析,并尝试构建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监督主体、监督保障、监督过程、监督客体和监督创新等五个核心要素形成的协同效应对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界别群众构成多元监督主体;监督保障通过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和监督环境建设,支撑确定议题、调查研究、协商对话和形成意见的监督过程;监督客体聚焦发展战略与法治体系、政策执行与行政效能、民生问题与权利保障;监督创新体现在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各要素通过协同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呈现主体协同、制度保障、过程规范、对象聚焦、创新驱动的复合实践逻辑,能够为完善中国特色民主监督体系提供实践启示与理论参考。
摘要: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党内法规体系日益庞大,法典编纂是完成系统整合、规范梳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党内法规在内容上存在分散性,在落实上存在协调性不足等现象。这种分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法规内容碎片化,缺乏统一的分类和分级标准,易导致法规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协调性不足;二是不同部门自行制定法规,可能引发部门立法主义倾向,削弱法规的整体权威性;三是法规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甚至冲突的现象,影响法规的执行效果。分散法典化模式以灵活性和适应性见长,能够快速响应党内治理需求,但可能导致法规内容分散、权威性不足等问题;综合法典化模式具备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整合难度高,动态调整能力弱。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采取动态结合的法典化进路,在短期任务上采取分散法典化模式,在长期目标上则坚持向综合法典化模式推进,或是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立法难度较低的路径选择。
摘要: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104个案例进行组态分析,探究公共卫生类网络舆情事件的要素和特性对政府注意力分配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高强度注意力分配呈现“多重并发”与“殊途同归”的特征,根据主导因素的不同,归纳提出环境—焦点型、环境—压力型、环境—焦点—压力型等不同组态。核心驱动因素包括舆情事件的持续时间、网民关注度、中央媒体参与度及上级政治压力等。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本质上是“平衡导向”模式,需兼顾社会焦点、媒体议程与上级压力。研究建议,正确看待网络與情事件并积极促成政民共识,优化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舆情共享,防范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的“挤出效应”,强化與论环境监测并完善與情分级应对制度。
摘要:国家治理能力构建路径下的技术赋能方案具有纵向嵌入性。近年来,数治重心下移所引发的基层负担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数字形式主义”等问题的出现,折射出浅层的技术应用效率问题和数字行政负担问题,向深层次、结构性的基层治理负荷过载这一技术“负能”样态演进。基于治理权理论,本文从结构一过程的分析视角提出“权力结构—技术调适”的分析框架,对数字化背景下基层治理负荷过载的生成过程和机理提供新的解释。对A街道热线治理局部困境的分析发现,数字技术给基层带来治理关系紧张化、治理资源单一化、治理结构科层化等“负能”影响。究其原因,上级推动的数治方案对纵向治理权结构产生了负向调节效应:一是通过放大上级注意力、规则和指数的治理强度,扩展了上级治理权;二是通过对压力行政、硬性治理和形式化治理等基层治理行为的塑造,压缩了基层治理权。未来纵向推动的技术赋能创新应当重视数字技术对治理权结构的调节效应,增强数治重心下移的基层承接力。
摘要:“亩均论英雄”改革是我国突破经济发展资源约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实践。基于新制度主义和资源基础理论双重视角,搜集2013—2023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事件史分析(EHA)揭示多重制度压力、地方资源基础对“亩均论英雄”改革创新扩散的影响机制。“亩均论英雄”改革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S型累积分布曲线,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自东部沿海省份向中西部省份扩散的趋势;在多重制度压力机制中,同级省份的模仿压力对改革的采纳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地方发展竞争实质上演变成了政策竞争;在地方资源影响机制中,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健康状况、工业用地面积以及政策经验型领导资源对改革的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加强地方“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分类指导、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改革、鼓励跨区域的政策学习和开展干部交流等。
摘要:随着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的纵深推进,基层执法共同体如何运转成为新的关注点。从嵌入理论出发,构建“结构一关系”互嵌分析框架,剖析重庆市D街道执法共同体的运行。研究发现:借助“执法十监督”数字应用,D街道形成了街道统筹的执法协助、执法主体的板块化管理、数字监督全覆盖的案件移交流程以及依托数字集成的组团式执法等四种主要机制。基层执法共同体运行的逻辑是数字联结与关系下沉的互嵌:数字联结建构了执法主体直接联系的网络结构,驱动关系下沉;关系下沉则使街道办事处统筹成为可能,匹配执法主体直连的网络结构。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对基层执法共同体运行情况的理论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结构与关系互嵌的讨论:主体行为虽受结构与关系的双重影响,但结构与关系并非孤立,结构调适可带动关系转变。
摘要:营商环境优化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逻辑内核,政务降冗由此成为其关键实施路径。实践观察发现基层政府不约而同将政务降冗作为营商环境优化的支点任务。但与此同时,处于相同政策情境下的同层级政府的政务降冗效果却大相径庭。针对以上“反常”现象,研究运用“求同求异、差别复制”操作逻辑对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追踪观察与嵌套式比较剖析,从中获得了以下结论:首先,中央政府通过营商环境配套政策的内容耦合、实施时间序列规制以及政治动员形成了政务降冗的“政治势能场”;其次,地方政府将这一政治势能转化为可量化、可竞争的行政效能提升指标体系,构建了“强激烈一强约束”的政治锦标赛场域;再次,处于这一锦标赛场域中的基层政府将政绩彰示度高且易操作的政务降冗作为营商环境优化的支点任务,并在外驱压力与内生压力的同构作用下推动了注意力资源的聚焦;最后,基层政府通过组织重构、工具重组、资源重配实现了注意力资源的转化,从而在充足资源的支撑下大幅降低了政务冗余。
摘要: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现阶段需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功能,将社会组织的在地性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通过对」市“义警”志愿服务组织的双案例比较研究,剖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如何有效提升治理效能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党建引领下,基于不同的地缘特征,在地方主体整合、地方资源聚合、地方情感链接、地缘关系再造等关键因素作用下,呈现为在地性链接的基层治理创新逻辑。研究深化了“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应用,揭示了地缘性因素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论意蕴,创新了群众路线的实现方式,还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作为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双重属性的特殊社区类型,如何破解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面临的双重困境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基于合作生产的理论基础,建构“结构—过程—绩效”的分析框架并选取D社区环境治理实践作为案例实证。研究发现,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合作生产呈现出政社共治的结构形态、空间共建的运行过程以及价值共创的绩效反馈策略。寻求“合作性”成为解释合作生产何以“可能性”的关键,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实质上是社区治理主体合作性再生产的过程,制度互动、关系互嵌、资源互补和价值互融促进了合作利益均衡、合作自觉强化、合作成本降低和合作精神联结,成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合作生产的实现机制。研究从知识生产的立场阐释中国情境下的合作生产实践,结合实证案例探讨了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合作生产的建构逻辑。既是对合作生产理论的有益补充,也为转型社区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