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揭示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电池和整车能效的发展趋势,对2014年以来的纯电动乘用车电池能量密度以及整车能效进行了分析与影响因素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电池能量密度于2019年达到先进水平并维持稳定,但多项性能指标于2025年出现下降趋势。进一步进行相关行分析发现:整车质量较小时,增大电池能量有利于提升整车能效和续驶里程;整车质量达到2t左右时,增大电池能量对于整车能效和续驶里程的提升收益降低。
【摘要】传统的人工测试用例设计已无法高效应对现代汽车软件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成为制约开发周期的主要瓶颈。为应对此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规模语言模型(LLM)的自动化测试用例生成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多智能体框架,该框架集成提示工程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通过与一个包含分层的、多源的领域向量知识库体系进行动态交互,将高阶自然语言需求精准地映射为具体的测试用例。试验验证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替代繁琐的人工设计流程,显著提升测试用例生成的效率与一致性,为实现汽车软件质量保证的智能化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有力推动测试流程的自动化与标准化进程。
【摘要】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法规和评估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梳理了国内外自动驾驶汽车法规发展现状,以联合国、欧盟、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组织、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并采取渐进式监管策略,重点关注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评估方法。基于国内外自动驾驶汽车法规体系建设经验,深入探讨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评估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安全测试与评估的最佳实践和共识,为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提供思路。
【摘要】为破解智能汽车“高潜力-低信任"矛盾,需厘清技术、组织与环境维度的信任制约机制并探索协同路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模型整合技术机制、组织信任及环境政策,构建人机信任体系。结果表明:技术逻辑呈现透明性优先、冗余保障与动态适应的复合特征,通过多模态交互与容错机制降低用户认知不确定性;组织维度形成企业服务优化、动态保险及分级监管体系,通过品牌声誉与技术透明性协同消解用户认知隔阂,责任归属明晰与标准化评估强化制度适配性;环境风险分布于数据安全、算法伦理及社会认知三重层面,需依托智能基础设施升级与跨域生态协同弥合信任鸿沟。研究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可信落地提供多维度治理框架,支撑商业化进程中的风险规制与公众接纳。
【摘要】首先,在分析近年新能源汽车热安全事故的基础上,总结了动力电池在热失控后发生爆燃事故的原因、内外部机理、事故表征及危险性。其次,综述了爆燃抑制策略及相关技术,重点介绍了泄压防爆、灭火剂爆燃抑制及热失控阻隔技术的抑制机理、研究进展、抑制效果及其实际研究与运用过程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对动力电池爆燃抑制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摘要】聚焦于智能汽车老年驾驶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采用用户访谈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深人分析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及成因。通过桌面调研,梳理了智能汽车适老化交互设计现状,构建了智能汽车适老化交互设计框架,并从驾驶能力、交互机制和设计策略3个方面提出智能汽车适老化交互设计建议。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智能汽车适老化交互设计框架及建议,充实了智能汽车适老化设计理论体系,也为未来智能汽车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