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蕴含丰富的标识性概念和诸多前沿问题。本文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重要标识性概念及相关前沿问题,对于凝聚各方共识与合力,更加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发展小农生态经济的协同关系展开研究,剖析当前小农生态经济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及适配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与现实困境。文章指出,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应通过政策引导构建小农生态经济支持体系,重建种养循环系统,实现农业的生态化转型,既发挥小农生态经济的生态效益与民生保障作用,又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技术、市场、制度优势赋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摘要:农村三产融合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福祉持续增进的关键,能够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等方式,提高农业竞争力,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本文基于江西省11 个地级市2012-2021 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OLS 混合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1) 数字经济对农村三产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2) 数字经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存在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作用更为显著。(3) 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是数字经济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把握“换道超车”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秉承“数智赋能”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人尽其才,最终实现切实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目标。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目标,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兴驱动力,正逐步释放其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内在机制上,农业新质生产力借助技术嵌入,重塑城乡要素配置效率;通过组织变革,构建城乡产业共同体;依靠制度调适,创新城乡治理模式,全面重构城乡关系,推动要素合理配置、产业协同共进以及治理模式创新。然而,现实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技术扩散存在明显的城乡梯度差,要素流动遭遇制度性阻滞,价值分配也存在数字鸿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效能。为有效破解这些发展梗阻,需要从多方面发力。构建县域创新体系以促进技术渗透,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要素重组,创新数字治理模式实现价值共享,通过三链协同,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如何更为有效地把农业与数字化转型相结合,进而实现农业的良好发展,便成为了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特点、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旨在为农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摘要:从数字经济推动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 的路径展开,通过对2014—2023 年相关数据的分析,诠释数字技术在推进农业生产高效率化、助推镇村产业高端化、提高公共服务综合化等方面的机理,提出发挥各方协同增效的“数字生态共同体”理论,并通过现实案例从“数字基建-产业链升级-人才培育-治理创新-绿色转型”五大路径提出建议,为广东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现代化转型,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严控集体经营风险和债务。本文基于福建省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调查及443 个村抽样调查情况,综合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分析福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调研情况,阐述福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益尝试及成效,剖析制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摘要: 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逐步实施,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的关键组成部分,面临着从传统的高碳排放生产模式向低碳、绿色发展模式转型的紧迫任务。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蔬菜产业低碳转型的战略意义出发,分析蔬菜产业当前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研究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绿色金融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将是推动蔬菜产业低碳转型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为我国蔬菜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旨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摘要:产业振兴是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对贵州省台江县旧州村和棉花村的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旧州村外源型农业发展实践依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村庄内部力量参与不足,致使村内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无法嵌入乡土社会而失败;棉花村内源型农业发展实践依靠村庄内部力量,以及政府的及时介入,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的整合机制、技术嵌入机制、销售市场对接机制、生计文化传承机制使得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嵌入乡土社会。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内部和外部的力量都能有效地嵌入其中。
摘要:农业产业强,农村发展旺。河南省作为我国粮油生产大省,其农业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聚焦河南花生产业,结合其现有产业发展优势,厘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如何做大做强花生产业提出了优化结构以扩产能、科技支撑以降成本、政策支持以增收益、企业做强以树品牌等花生产业强省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河南省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产业振兴不仅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带动农村地区转型升级。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应用,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农村发展过程中,有效支持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高级化,同时也面临着金融供给服务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乡村产业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备、对农村产业支持存在“数字鸿沟”的现实问题。基于此,通过提升“普惠性”,促进产业需求与金融供给渗透、建立健全风险监管体系,提升乡村产业治理能力、加大农村地区建设力度,缩小农村地区“数字鸿沟”等措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支持乡村产业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引擎,现代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重要支柱,在促进农民增收、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等方面作用关键。会泽县作为云南重要畜牧业区域,近年来发展成效明显,但仍面临建设端、养殖端、生产端、价值端困境,需优化空间布局、养殖结构、主体结构、发展模式,破解“养在哪”“养什么”“谁来养”“怎么养”问题,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