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文化伴随着长江流域先民们的劳动生产和精神成长,是人作为主体的精神生活自觉和价值创造过程,经过长期历史积淀、交流互鉴和传承创新,在成为具有中华民族标识性的文化表达同时,塑造着长江流域的文明格局,以宏阔的文化情怀和鲜明的价值追求源源不断地为人们的社会创造提供精神能量。从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的机理看,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生产的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赋能社会发展的逻辑可以从主体性、要素性、叙事性和价值性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加以展开,形成精神赋能、生产赋能、传播赋能和治理赋能四个基本面向,将文化能量引入社会生产与治理体系,构建以文化人、以文创生、以文通理、以文共运的关系逻辑和能量转化逻辑。长江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在于对长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技术体系加以融通,通过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经济实践形态展现出来,形成以绿色经济为底色、以人文经济为旨归、以创新型经济为驱动、以开放经济为格局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与模式。长江文化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底蕴和价值引领,在推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体精神塑造和促进共同体协同效能提升的作用,能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机制的持续优化;长江文化历史叙事和现代叙事的有机结合,能进一步拓展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各国现代化的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共识与合作基础。
[摘要]“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出场立足于“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发轫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成型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之中,其时代主题为第一重意蕴。“新的文化生命体”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有机整体、是突出辩证统一的理论成果、是涵盖复合特性的动态概念,其理论命题为第二重意蕴。同时,“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在党的领导下把握其时代走向,离不开在自信自立中塑造其精神内核,离不开结合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诠释其内在规律,其实践课题为第三重意蕴。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江苏的传播面临国民党的文化查禁和封锁。但是在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以及人民群众的不懈斗争中,依然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推进。这一传播过程以苏南为中心区域,与苏中、苏北各地区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先进知识分子作为这一传播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量,积极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这一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更为后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大数据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大数据集成的精准赋能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带来积极的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技术应用局限、数据信息困境、隐私安全披露等诸多风险与挑战。基于此,相关教育主体应当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复合人才,以体系构建为支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生态,以数据安全为中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以此探索大数据集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路。
[摘要]革命戏剧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文艺表达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大众化表达。党中央与边区政府通过对戏剧的改造与创新,将革命话语转化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话语,并将其融入戏剧剧本中,通过戏剧演出表达。通过对革命戏剧的革命话语塑造,形成了鼓励群众反抗封建地主压迫,演绎革命烈士与军队英勇战斗,展示广大人民积极智慧抗日等的革命话语。并以戏剧组织为宣传单位,以各地演出为宣传途径,以报纸、书籍为宣传媒介,以戏剧活动家为宣传主体,以塑造英雄为宣传手段,进而大力推进革命戏剧下乡入村,开展各地巡演活动,让党的革命话语深入到基层社会。
[摘要]我党历来重视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新时代新征程要完成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更高。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系统阐述了领导干部要具备七种能力,这为我们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指明了方向。调查表明,南京市中青年领导干部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对自身能力具有较明确的定位和较清晰的认知,也存在一定不足和个体差异,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能力仍然重要而迫切。新征程上,领导干部能力需求体现出更加注重政治能力等六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从党校培训出发,提升领导干部能力要着力完善培训计划生成等四个方面的机制。
[摘要]政党形象在西方早期的派别政治中即已显现,进入政党制度化阶段后逐渐演化为西方政治竞争的重要资源,并与政治认同紧密相连。海外学界对于政党形象的研究主要围绕政党形象的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等展开。尽管相关研究多立足于西方竞争性选举制度,但其在研究视角、方法路径与受众导向等方面仍为中国政党形象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学界应在借鉴海外学界合理经验的同时,立足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建设的特殊规律,建构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党形象话语,提升在国际学术体系中的话语权,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提供话语支撑。
[摘要]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对于保障基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基层社会稳定、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基层应急领域尚存多方面问题,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资源整合运用程度低、统筹协调不力等问题尤为突出。基于我国基层应急资源整合运用现状,结合元治理理论,尝试构建“主体协同—制度整合—技术赋能”的三维分析框架,剖析基层应急资源整合中存在的主体目标离散化、制度工具碎片化、数智技术悬浮化问题,构建以基层政府为“元治理者”角色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协同网络,通过主体协同、制度整合、技术赋能等创新性方案,优化基层应急资源整合,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水平。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载体,土尔扈特部东归史诗以其跨越三个世纪的叙事,完整记录了该部族从伏尔加河流域万里东归至天山牧场的族群迁徙、从部落联盟到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抉择、从游牧文化到多元融合的文明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话语资源,为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逻辑提供了典型案例。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深入挖掘土尔扈特史诗中的历史叙事、符号象征与价值观念,从经济基础、地域联系、政治认同、文化交融四个维度系统阐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表达,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历史实践向话语体系转化的内在逻辑,更能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依据,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文化动力。
[摘要]“石榴籽”调解模式是四川民族地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实践。该模式发端于民族地区,并成功推广至非民族地区,体现出广泛的适用性。实践表明,“石榴籽”调解模式通过“1中 ∴?=3 结合”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增强了公民法律素养、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研究进一步揭示,该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理论层面,拓展特色解纷资源的挖掘路径,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在政治层面上,有助于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层面,有助于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因此,“石榴籽”调解模式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并不断强化其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