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基芯片执行AI任务能效提升十至百倍 科技日报2025年9月16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款光基芯片,可利用光与电协同工作,高效完成人工智能(AI)中功耗极高的图像识别等任务。新型芯片能效高达执行同样任务的传统芯片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有望显著缓解AI应用对电力的巨大需求,同时推动更高性能AI系统和模型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光子学》杂志。 新型芯片由合作研制。研究团队将光学元件直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讨数字经济条件下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机制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赋能效应。【方法】本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产业关联评估体系,定量测度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系数;构建数字经济与物流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系统解析数字经济与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演进规律。结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物流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呈现出显著非均衡状态,物流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充分印证了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保障的重要功能;制造业各子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系数,凸显出其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在数字经济驱动下,物流业和制造业协同度实现跨越式提升,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经“濒临失调"提升至“良好协调”,完成“失调—过渡—协调”的阶段性跃升。结论研究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驱动力,加速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升级;以协同创新为路径,引领物流业发展提质升级与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系统性革新;以平台建设为关键支撑,统筹推进跨行业信息交互平台与产业创新平台的一体化构建。
摘要:[目的]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误动作识别难度大和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继电保护误动作识别方法。【方法】首先,对采样数据归一化处理并剔除异常值;其次,采用小波-傅里叶变换提取电压幅值变化率、电流突变量等特征参数;再次,构建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及深度神经网络三个基分类器;最后,通过遗传算法优化权重的加权投票融合策略实现多模型集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负荷突变工况下识别准确率达 96.8% ,相较于传统方法提升 15.3% 。【结论】该方法可以显著提升误动作识别准确率,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针对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谐波治理难题,为进一步提升高铁牵引网谐波治理效果,提出一种适用于高铁牵引网的复合型谐波治理策略。【方法】该策略结合有源滤波器(APF)与无源滤波器(PPF),采用改进的检测算法以提升APF动态补偿效果,设计出单调谐-高通支路协同滤波,并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复合架构策略治理谐波,系统总谐波失真(THD)显著降低,验证了APF-PPF协同滤波的有效性。【结论】该策略可以在降低APF容量的同时,实现特定频次谐波精准抑制。
摘要:【目的】高光谱遥感技术融合了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可以获取多维信息,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遥感领域。针对高光谱遥感图像存在的大量光谱信息冗余、图像分类精度不高问题,提出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高光谱图像分类算法。【方法】分别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和多尺度三维卷积神经网络(MS3D-CNN)的卷积层后添加批量归一化层,使每个卷积层的输出都能够通过归一化进行平稳处理,并将激活函数修改为LeakyReLU,在ReLU的基础上,给所有负值赋予一个非零斜率,当输入是负数时不再完全失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两种模型在IndianPines和PaviaUniversity数据集上都取得了较高的分类精度。【结论改进后的两种算法为高光谱图像分类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对提升分类精度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潜力。
摘要:【目的】杂草检测在农业机械化除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YoLOv8模型尺寸较大、对遮挡目标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对YOLOv8模型进行优化改进。【方法】首先,将主干网络替换为ShuffleNetV2,减少模型计算量和参数规模,以增强其在边缘设备上的适用性;其次,将检测头中的C2f模块替换为改进的C2f_Faster模块,以提高特征融合效率和检测精度。【结果】通过在多个杂草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改进后的模型与原始YOLOv8模型相比,在保持轻量化的优势下,参数量减少了 67.85% ,同时均值平均精度 增长了 1.56% 。【结论】成功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为农业领域复杂场景下的杂草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可靠的解决方案。
摘要:【目的针对传统头盔佩戴不方便、带电时间短、无法无缝融入危化品监控系统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集成和多模态融合的AR智能头盔。【方法]通过在设备靠近额头位置或手腕处采集心率、血氧等数据,解决无法实时监测人员生命体征的问题;通过开发基于云部署的管理平台,在线部署任务、查看进度和审核完成情况,解决无法高效调度与管理作业人员的问题;通过内置北斗卫星定位、UWB定位及蓝牙定位模块,解决无法有效管理人员行动范围的问题;通过集成霍尔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及气体传感器等,解决作业风险预警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通过视频智能识别模型,解决无法有效监测异常、违规行为的问题;通过内置音视频会议系统在后台进行投屏,实现作业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AR智能头盔能够实现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实时监测,具备人员定位、生命体征、视频、语音与行为的多模态融合技术,且具备人员识别、相关设备识别功能,识别准确率大于 90% ,心率与血氧监测准确率大于 90% 。【结论通过结合云端系统平台,可对企业危险化学品智能化管控平台内的功能模块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一款既可独立应用又可配合业务功能使用的AR智能头盔,并在新疆化工企业进行了实际应用。
摘要:【目的】为解决空气质量领域的数据缺失问题,提出了基于预插补阶段和生成对抗网络的缺失值插补方法。【方法】首先,选择低缺失率样本运用传统插补方法进行预训练,以获得插补数据集;其次,对插补数据集应用聚类算法来合成伪标签,利用插补数据集和伪标签训练分类器;最后,利用预训练的分类器约束生成器,训练BGGAN模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完全随机缺失(MCAR)、时间连续缺失(TCM)和空间连续缺失(SCM)等3种缺失场景下均优于其他插补方法,尤其在 70% 的高缺失率情况下,与GAIN模型相比,所提模型在MCAR场景下的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降低了 0.0276.0.0155 和0.0319。【结论】该方法显著提高了MCAR、TCM、SCM等3种缺失场景下的插补性能,可充分应用于空气质量领域的缺失值插补。
摘要:【目的】含硫天然气场站的采气树长期处于恶劣的含硫环境和复杂的工况条件下,且其阀门注脂孔结构复杂,导致缺陷检测困难。为此,本研究使用基于超声波全矩阵的全聚焦方法(TFM)对采气树注脂孔内部缺陷进行检测。【方法]通过制定和优选采气树阀门注脂孔的检测面和扫查方式等工艺,使用接触法对注脂孔缺陷进行实验研究,并对缺陷样本进行线切割计算分析检测精度。【结果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与现场实际损伤误差小于 2% ,检测效果较好。【结论】制定了含硫场站采气树阀门注脂孔的检测方案并进行现场实际检测,所建立的检测工艺对同类型含硫场站采气树阀门的超声波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以及采气树阀门的保养维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在使用激光跟踪仪测量天线正交时,测量点选取不当会直接影响天线的正交值,故研究测量点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方法】以转台式天线不同位置的测量点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激光跟踪仪测量天线正交的原理和方法,其次基于有限元软件在不同姿态下对天线测量点进行了力学分析。结果】天线正交测量时,单个测量点只能反映天线特定点的运动轨迹,因此提出了结合结构特点进行多点选取的方法。【结论】本研究成果对基于激光跟踪仪测量天线正交值具有实际的工程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动力锥贯入试验在路基土体强度评价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需要对影响动力锥贯入试验指标与路基强度参数相关性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以风积沙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动力锥贯入试验,并结合室内加州承载比( ?CBR? 试验和直剪试验,考虑土体含水率和压实度的影响,进行动力锥贯入试验指标(DCPI)与土体强度指标 (CBR,CBRw,c,φ) 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风积沙的 DCPI,CBR,c,φ 均与土体含水率和压实度相关,且与压实度呈线性正相关,而随含水率增加表现为非线性变化;通过引入含水率优化的强度参数预测模型,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结论】考虑含水率不均匀性的强度参数预测模型为动力锥贯入试验在路基工程质量评价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预应力技术虽能显著提升混凝土梁的抗裂性能,但对开裂后刚度退化的非线性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尤其缺乏对张拉力水平与刚度增益的边际递减规律的量化揭示。【方法】设计2片矩形预应力混凝土梁,分析其在 60,100,150kN 张拉力下梁的挠度、应变及短期刚度变化特性。【结果]预应力可有效抑制裂缝扩展并提升刚度,但应力增量对刚度的提升效应随张拉力增大显著减弱。【结论】基于试验数据,建议实际工程中将预应力控制在 100~130kN ,研究成果为开裂混凝土梁的预应力加固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与理论优化方向。
摘要:【目的】针对嘉陵江特大桥施工环境复杂,高处作业风险突出,高处坠落事故严重威胁人员安全与工程进度的问题,开展高处坠落安全影响评估研究。【方法】引入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结合的AHP-FCE模型,构建包含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施工技术等5类一级指标及17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专家问卷构建判断矩阵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建立五级风险评语集,基于有效问卷数据形成指标评价矩阵,通过模糊合成运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结果】人员因素为最关键影响因子(权重 39% ),嘉陵江特大桥高处坠落安全风险等级为“中风险”,与工程实际相符。结论研究成果为桥梁施工高处作业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方法与理论依据,对提升施工安全水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针对珠三角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难题,以广州南沙广隆村基坑为例,研究软弱地层开挖变形规律,探索区域深基坑支护优化方法。【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构建地质模型,引入HS-small本构模型模拟土体非线性特征。设计“灌注桩 .+ 锚索 + 搅拌桩”复合体系,并结合瑞典条分法开展多参数稳定性评估。【结果]结果表明,首阶段开挖坑底最大水平位移为 9.00mm ,中部隆起20.00mm ,插筋支护使坡顶沉降仅 1.00mm ;次阶段桩基位移呈梯度分布(桩底 11.00mm> 桩顶 ),坑底隆起降至 18.75mm ,周边沉降 3.75mm ;最危险滑弧半径 26m 时安全系数为1.787,超规范限值 37% 。结论】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案可有效控制软土基坑变形,满足施工及运营期的稳定性要求,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中原城市群既有城际轨道网规划对城市群覆盖不足,同时既有城际铁路承担了较多的路网功能,对城市群支撑不足,有必要对中原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网络进行研究。【方法】从城市群现状需求入手分析现状需求规模及需求特征,并对研究年度需求进行预测,然后依托空间结构,统筹考虑高铁网和城际网,构建基本的线网形态,以需求指导项目规划,构建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结果】最终规划形成“三横三纵四射”高速铁路网总格局和“十字、一环、多联”的城际铁路网布局。经过评价,规划线网对中原城市群地市的覆盖率达到 100% ,区县覆盖率达到 93.4% ,分别较现状提高 3.3% 和 34.0% ,城市群基本形成了“123”出行圈。【结论】该规划网络能够满足运输需求,并且支撑区域发展。
摘要:【目的】缓解废旧高分子材料造成环境污染的难题,将其绿色资源化利用以期为道路建设提供新型材料,并节约建设成本,提高道路性能。【方法】根据作者的试验和研究结果,并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废旧高分子材料主要有废旧的塑料、橡胶、纤维等多种类型,其性能差异较大,需要针对性地进行预处理和改性,以提高其在道路建设中的可适性。目前,主要在路基强化、水泥混凝土路面优化和沥青混合料改性中的应用较多,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标准缺乏、环境风险以及经济效益等问题,应进一步创新技术,深化产学研究结合,推动废旧高分子材料在道路建设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结论】通过废旧高分子材料在路基处理、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绿色资源化应用,能起到改善道路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缓解环境污染,实现节本增效的作用。
摘要:【目的】系统验证连续流动分析法(CFA)与流动注射法(FIA)在地表水硫化物检测中的关键分析性能差异,量化灵敏度、准确度及抗干扰性等参数,为水质实验室依据实际需求选择适用方法提供实证依据。【方法】试验依据SL/T788.3—2019、HJ824—2017标准方法,采用CFA系统(SKALAR SAN++5000 )与FIA系统(宝德BDFIA-860O),从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及加标回收率等参数开展方法学验证和实际水样测试。【结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 0~2.0mg/L 范围内均呈现优异线性( R2?0.999 );CFA检出限为 0.016mg/L ,FIA检出限达 0.0006mg/L ;CFA加标回收率为90%~111% ,FIA为 95%~103% ;CFA分析效率为60样 ?/h ,FIA为45样/h。【结论】两种方法均满足地表水监测需求,其中FIA更适用于痕量硫化物检测,而CFA在高通量常规监测中更具优势。
摘要:【目的】研究济源市近64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周期特征,为全面认识气候变化,提高极端降水预报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济源市1960—2023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夏、冬半年极端降水阈值并统计极端降水事件各指数,运用线性回归分析、t检验、R/S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济源市夏半年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分别以 5.2mm/10 a和 0.16d/10 a的速率不显著增加,贡献率分别以 0.9% 和 0.2% 的速率增加;冬半年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分别以 2.5mm/10 a和 0.12d/10 a的速率不显著减小,贡献率分别以 0.4% 和 0.1% 的速率不显著减小;夏、冬半年极端降水强度分别以每10年 1.5mm/d 和0.7mm/d 的速率不显著减小。结论夏半年极端降水日数贡献率的增加趋势将发生转变,其他降水指标的时间序列具有长连续性,未来将持续前期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夏、冬半年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别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存在多重时间尺度上的嵌套结构。
摘要:【目的】分析2023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河北省中南部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的成因及污染物特征,探讨大雾与污染物的相互关系,为提升大雾及污染的预报能力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空气质量逐小时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结合环流背景、风场、逆温层、下沉运动等气象要素,分析大雾的形成、维持机制及污染物特征。【结果】大雾期间, 500hPa 以纬向环流为主, 850hPa 有暖脊和暖中心,地面位于冷高压东南侧均压场中,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和弱风条件;大尺度下沉背景下,低层风速小,相对湿度“上干下湿”,高空无云、地面弱风和辐合线长时间维持,促进了大雾的持续发展;近地层逆温和下沉运动阻滞了水汽向上输送,利于水汽聚集和辐射降温,形成辐射雾;过程首要污染物为 PM2.5 ,主要来自河北省中南部,原因可能为雾对 PM2.5 有湿清除作用,导致浓雾阶段 PM2.5 浓度下降。[结论此次大雾以辐射雾为主,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污染物主要为来自河北中南部的 PM2.5 。
摘要:【目的】分析对流云引起的低空风切变的风场演变特征,为此类事件预报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利用FC-I型激光测风雷达数据对银川机场一次典型的对流云发展移动过程中,先后两次引发低空风切变的风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低层切变线与高空冷平流配合触发了此次雷暴天气;随着对流系统发展和移动,阵风锋分两次先后从西北和东北方向影响银川机场;从激光测风雷达DBS模式和RHI模式图像中可以看到,两次近地面冷平流的入侵及其强迫抬升导致上升气流加强的情况,以及阵风锋在低层向跑道方向推进而形成的楔形负速度区;激光雷达PPI模式中可以看到两次阵风锋的扩散推进在风的汇合处引发中等强度的风切变。与地面观测设备相比,激光雷达监测到两次低空风切变的提前量分别为 6min 和 20min 。【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民航提前预警低空风切变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利用FY-4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分析西南涡暴雨天气特征,为提升暴雨短临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方法】以2024年9月14日至15日四川省眉山西南涡暴雨过程为例,利用FY-4卫星红外和水汽云图,结合风云地球卫星产品对强对流云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① 高空天气系统(低涡、切变)诱发的云团容易合并发展,通过红外云图监测到高空天气系统临近地区有云团生成发展时说明对流将发展,应提高警惕; ② 水汽云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气中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区,暴雨云团中有强烈的大尺度垂直上升运动,整层大气水汽充足,为强降雨提供了较好的水汽和动力条件;③ 风云地球卫星产品能够很好地判断大气环境场和解释强对流云团物理性质。【结论利用FY-4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可以预判对流的发展,对提升暴雨短临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开源许可证合同属性与现行著作权制度的冲突问题,寻求平衡开源生态治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路径。方法分析开源许可证与著作权制度冲突的具体表现,包括贡献者集体权利与著作权法定主义的冲突,以及“著佐权”传染性条款合法性边界模糊问题。结果】发现存在两类冲突:其一,开源项目中贡献者集体权利的自由行使与著作权法定主义的确定性、法定性存在矛盾,可能导致权利归属和行使规则的混乱;其二,“著佐权”传染性条款合法性边界模糊,易引发法律适用的争议。【结论】应修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明确衍生作品权利边界,构建“实质性独立”标准,创新引入目的解释与默示许可理论,实现开源生态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
摘要:【目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知识产权金融作为连接创新与资本的桥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知识产权金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机制及优化路径,以破解当前转化效率低下的结构性难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方法】通过分析知识产权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逻辑,识别当前存在的结构性障碍,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机制创新框架和多维度协同的路径优化策略。结果]研究发现,知识产权金融通过信号传递、风险分担和价值实现等三重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面临着评估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产品供给不充分等制约。【结论】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涵盖微观产品、中观市场、宏观制度的三层次机制框架,并提出四维度路径优化策略为其提供落地保障。四个路径分别针对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模式单一、专业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优等问题,与三层次机制形成逻辑对应,共同构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摘要:【目的】提升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方法]通过政策分析、文献查阅、现场调研和网站体验等方式,分析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其与先进地区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提升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议。【结果】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在顶层设计、服务机构建设和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存在公共服务机构分布不均匀,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智慧便捷,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结论】新形势下,山东必须围绕优化公共服务机构布局、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目的】旨在系统梳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为高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企业人才选拔与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助力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创新发展与数字化转型。【方法深入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现有的人才评价机制,紧密结合教育数字化背景,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视角出发,总结构建智能控制技术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结果】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尚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创新人才的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创新人才评价的参与主体范围相对狭窄;传统人才评价机制与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适配难;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结论】提出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即构建分别以教师、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多维度评价机制。
摘要:【目的】旨在剖析公共文化服务属性下智慧科普场馆数据效能提升与隐私保护的冲突,探索数据价值释放与隐私权益保障的平衡路径,为科普场馆智慧化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通过理论剖析与智慧场馆特性分析,梳理数据融合的公共服务逻辑与隐私保护诉求;构建数据融合与隐私保护的协同治理框架。【结果】科普场馆智慧化转型存在数据融合与隐私保护的矛盾,主要原因包括制度规范缺失;技术应用局限导致隐私保护机制薄弱;公众认知隔阂与信任缺失。【结论提出价值理念上构建场馆、技术方、公众及第三方机构的共治范式;机制设计上基于数据敏感等级建立“分级分类”的隐私保护框架;路径上立足科普场馆“教育属性”推动数据技术应用与隐私保护教育场景深度融合。
摘要:【目的】工业大模型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的成果,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河南省工业领域大模型应用展开专项研究,为河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对当前我国工业大模型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进一步梳理河南省推动工业领域大模型应用的基础优势与现实挑战并提出应对路径。【结果】河南省工业领域大模型应用虽具备一定的基础优势,但仍面临核心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数据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应用尚未形成体系化协同合力;产业生态体系薄弱等挑战。【结论针对挑战从技术攻坚、数据整合、场景融合与产业生态优化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以期更好推动河南省工业大模型的落地应用。
摘要:【目的】光电吊舱作为一种集成了多种光电传感器的设备,随着其智能化和集成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但当前光电吊舱设计评价环节存在标准缺失、依据模糊的现实痛点,本研究围绕这一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方法】基于民用光电吊舱的四个设计维度,构建了功能—行为—结构(Function-Behavior-Structure,FBS)模型和民用光电吊舱设计评价体系,并运用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对某智能巡检光电吊舱项目进行了案例研究与评价结果分析【结果】通过细化FBS模型分解出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结果,提出了一套科学、全面的民用光电吊舱设计的评分标准。【结论】某智能巡检光电吊舱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BS的民用光电吊舱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使方案整体设计更合理,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可为同类光电吊舱设计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